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芃  陈育明 《企业文化》2004,(10):17-18
中国企业对品牌管理自勺知 识并不缺乏,相当多企业家本 人就是一流的品牌专家,他们 对如何在中国迅速建立品牌, 显然要比那些传播国外成熟品 牌理论的跨国公司要有效得  相似文献   

2.
20年前,中国没有企业家,很多人下海全凭一腔热情办企业,“辛辛苦苦七八年,一夜回到创业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此时此刻我讲风险管理是为成长企业保驾护航,高速成长的企业犹如快行道上奔驰的汽车,如何使车子行走得又快又安全呢?这是风险管理要解决的问题。百年老店都是抗风险能力最强的企业,“蒙牛”怎样做才能成为百年老店?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家》2006,(1):153-153
中国在政府转型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商机,企业家要在中国城镇化过程、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抓住机会。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帮助政府解决问题,比如说供水的问题.环保的问题。江苏的很多企业非常善于抓住这种机会和政府搞好关系,这个关系是良性的互动关系。很多企业就是在这样个相互的合作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城市发展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相似文献   

4.
声音     
《楼市》2006,(22)
国有企业家、国有资本,政府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我们干房地产我就不干房地产。我们只是当丫环的,都是政府说了算。我们要承担大量的国家和政府要承担的公共事业,而这些公共事业是我们用企业其他的东西去弥补的。我们说国有企业从政府那儿占到便宜,其实有很多投入到公共事业的投资我们没办法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5.
潘石屹 《中国企业家》2006,(20):120-120
近几年来看到关于企业家的书很多,有总结企业家成功的、有总结企业家失败的,看过以后都有一种感觉:当企业家成功、当红的时候,一切都被吹得神乎其神;当企业家失败的时候,他们简直就成了该下地狱的“魔鬼”。当年的牟其中如此、褚时健也如此。我不知道那些人把《首富牟其中》和(《首骗牟其中》  相似文献   

6.
经常可以听到有关企业家社会责任的说法。比如,明知一个企业已经资不抵债,快要倒闭,却还是要让它经营下去,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可以解决500个人的就业,而这据说就体现着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和企业家还面临着捐助、慈善事业等很多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河北审计》2002,(4):24-24
三农问题牵动着大家的心,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企业家、政府官员,都在为此献计献策。同时,它们也对我国的经济政策带来了不少新的观点。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连续遇到钢铁和玻璃的反倾销事件,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会长柯白专门提醒中国企业,必须尽快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他说,中国企业和政府要尽快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就像很多美国人、欧洲人要进一步熟悉中国一样,这不仅仅有助于你主动避免贸易争议,更主要的是要学会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自己如何发展。美国花旗银行的上海分行刚刚在中国开展对中国居民的外汇业务,该集团…  相似文献   

8.
对话何享健     
《中国企业家》:我们杂志曾经有个封面故事叫《佛山劫》。很多佛山市的著名企业如健力宝、科龙都倒下了,有的是两代企业家倒在了同一个地方。有人说顺德的环境不太好,为什么美的活得很好?何享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我们是做企业,不依赖政府。但政府提供的有利条件要利用起来,  相似文献   

9.
张宏伟     
"企业要各级组织保护你、支持你,你得参加活动,注意很多对你旁敲侧击的东西""在中国,你不懂政治就做不了大企业。首先就得讲政治。"10月13日,在北京五矿广场宽敞的办公室内,张宏伟向《中国企业家》坦言。张宏伟和10年前基本没有变化,体态修长,着装整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10.
从依靠投资、外贸转向扩大内需,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到了一个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转型期和关键期。
  要加快推动这个转变,应该坚持这么三条:
  一是要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扭转由于政府过度干预造成的经济失衡的问题遥我们原来有些产能过剩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最近这些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包括光伏、风电、生物制药等等。这些新兴的战略性产业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是战略性的,各级政府主导和推动,一哄而上。国家做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是对的,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绩,且全国只有总体规划,没有总量控制和结构性要求,就变成了很多地方的政府行为,成为政绩工程,结果很快就导致过剩了。所以,结构调整不是只调整落后产能,而是要调整那些由于我们资源配置方法导致的这种结构失衡的问题。我们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理念,GDP成为衡量经济的最大标准。追求GDP怎么快呢?大项目快。所以很多地方一把手主要精力就是抓大项目。什么大抓什么,什么重抓什么,什么贵抓什么。所以就形成了结构失衡。我们一些产能放眼全球也是过剩的,光伏就是这样。政府不能替代市场,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必须得改,管理经济的方式必须得改。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政府对企业的职能将逐渐削弱,企业将获得自主权,企业的命运也将由其自身主宰,那么,如何正确的把握企业的命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归根到底取决于抓住人、质量、市场这三个企业生命的决定因素。人,企业的动力所在企业要生存,必须抓住生存之本;企业要发展,必须获得发展的动力,而人则是企业生存之本和发展动力的源泉。人,指与企业发展相关联的人,它包括企业家、技术人员、职工等。一个企业的发展好坏,都是与这些人联系在一起的,事在人为,关键在人。抓人,首先要抓人头——企业家,…  相似文献   

12.
在政府财政支出的盘子里,刚性支出在不断攀升,这会不会让中国经济早早地就染上"欧洲病"呢?前段时间,不止一次听到身边的企业家对税收压力的抱怨。虽然这些企业自去年以来的经营状况都不理想,有的甚至苦不堪言,但各种赋税一点没少交。一位老兄甚至在7月份就把三季度的税都预交了。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很简单:要保证政府的种种支出目标,税务局就必须要完成税收计划。这些年来,中国的税务系统在完成任务的招法上已经成了精:该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影响到应对城市承担的责任,反过来,政府应为企业提供什么呢? 卞华舵(江苏远东集团副总裁) 中国在政府转型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商机,企业家要在 中国城镇化过程、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抓住机会。 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帮助政府解决问题,比如 说供水的问题、环保的问题。江苏的很多企业非常善于抓住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正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已不再是旁观者。那些习惯在经济高速路上飞奔的中国企业,被迫放慢了脚步。很多企业家开始迷茫,甚至有些恐慌,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是中国的企业家,还有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都未曾经历过的艰难时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向笔者如此感叹道。  相似文献   

15.
姚笛 《中外企业家》2003,(12):76-77
很多企业家都有一种自然的心理:留恋昔日辉煌的时刻。因此,他们本能地抑制革新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犯了这些或那些错误。然而,正如一位著名企业家说,  相似文献   

16.
张瑞敏 《经营者》2003,(12):24-24
<正> 在上世纪初,企业谁做得快谁就会取胜,比如福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谁做得好谁就会取胜,比如日本制造业崛起;信息经济时代,谁做得对谁就会取胜。海尔要成为世界白电前三强,前提必须是3万名海尔人每个人都必须成为 SBU(策略事业单位)。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企业,我认为现在都  相似文献   

17.
马雁 《企业文化》2010,(2):84-84
许倬云先生有著作题为《从历史看组织》,主要意思是所有的政府都是个大企业,经营得不好的,就会垮台。经营得好不好,还不只是一个进账多少的问题,企业文化也成了一项指标。很多老板都不满意自己企业里的文化,就搞很多花头出来,比如做个报纸杂志要标新立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家》2007,(11):111-111
《中国企业家》:据说IDG创始人麦戈文要投哪个企业的时候,一定坐那个人的车,看那个人的车开得快不快,如果那个人敢开快车,敢闯红灯的话就投他。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李建光:什么叫企业家?什么叫企业家精神?就是你敢冒这个险,敢做别人犹犹豫豫不敢做的事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用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单是这个题目就吓我一跳,中国人历来都是下级学习上级,全民学习政府,不论企业家做了多大的贡献,终究还只是民,要用民的精神来改造政府,美国人确实够大胆的了,但认真读完以后,感到确实有道理。现在我们搞市场经济,应当说最能适合市场经济的组织才是最好的组织,最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是最有前途的人,作为政府,原本在很多方面就有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地方,否则为什么要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呢?那么推而广之,我们的其他组织,比如学校、机关、群众团体,  相似文献   

20.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家抱怨要拼命跟政府搞好关系之类的问题。很多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随着新一代的人和新观念的出现而慢慢变好,所以不要害怕去直面现在的问题,企业家还是要对未来有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