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福川 《欧亚经济》2023,(3):63-86+130
2020年俄罗斯制定了电子工业发展战略文件,规定了2030年前电子工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该研究简要回顾了俄罗斯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较详尽地介绍了战略文件的内容,分析了战略的理论基础,概述了战略的实施体制。文中使用了国际科技分工概念,并以此概念为基础提出俄罗斯在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科技分工中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结构性矛盾的判断,尝试以矛盾分析的方法评估俄罗斯电子工业的未来。该研究对准备与俄罗斯开展科技合作的中国电子领域专业人士及投资者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必然伴随着工业的升级换代和分工格局的重新配置。战后以来,技术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尤其科学技术力量最强的美国兴起,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新技术产业,逐步把一些低层次的产业,尤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工资比较低的地区,使产业升级换代,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这样就形成国际经济比较利益的变化和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格局的重新配置,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过去的国际分工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分工,如日本工业、东南亚农业的分工;这次分工是以技术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了工业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指标,并对影响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差异度是影响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重要基础因素;随着关税等贸易壁垒的进一步降低,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外向度高的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较外向度低的行业更加深入;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在资本相对密集的行业中的规模经济强化程度更为显著.最后,本文指出了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最近,日本学术界出现了许多关于西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归纳西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历史,展望并论证西太平洋地区未来发展的分工模式。 有的文章含蓄些,把亚太地区国际分工归结为“亚洲三层次的经济结构”,即“配套完整的制造工厂型的发达国家日本;被称为‘四条小龙’的南朝鲜、台湾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就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亚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及其特点,以及正在导致原有“雁行模式”发生转换并在21世纪将最终形成一种新产业发展模式——“双金字塔模式”的问题,作一探讨。一、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及其特点60年代中期以前,东亚地区基本上是一种单一的垂直报国际分工格局,即主要由日本生产工业制成品,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6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东亚地区大体上改变了传统的先进工业国和落后农业国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形成了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地区的国际分…  相似文献   

6.
徐冲 《重庆改革》2000,(11):45-45
一、“十五”期间,上海工业的改革和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开放性原则。从过去相对封闭的地域性发展转向在更大空间参与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技术转移、资金流动,加速工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和西部开发中增值。  相似文献   

7.
国别经济日趋国际化商品交换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最初出现在原始公社之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①恩格斯还指出:“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之间经济上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逐步  相似文献   

8.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涵义所谓国际分工就是超越国家界限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由互不依赖的不同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它是商品经济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出现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项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性举措。所谓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二是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易体系。那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有必要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考虑。  相似文献   

10.
国际分工是国与国之间在广义生产中所形成的产业分工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是超越国民经济疆界的社会分工。国际分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自然条件、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条件、上层建筑等。这些因素中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格局的,主要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因。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史的逻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朱瑜 《天津经济》2002,(2):24-27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而分工的基础是一国占有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只有极少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完整的掌握在一个国家或极少数国家手中,如某些尖端电子工业产品和航空航天工业,而大多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产业内部的分化、组合,各国根据零部件,生产环节的不同和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从而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认为,利用每一国的比较优势使生产总成本最小化是现代生产条件下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基础模型的一个扩展,由此可见,各国在不同零部件和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时,所依据的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广西与越南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个方面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阐述了关于国际分工的若干理论和广西-越南双方的经济特点及资源现状.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之后从贸易与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现状,并进一步探究广西与越南双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大产业上的优劣势。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双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这一框架下进行国际分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外资:在合作与竞争中发展民族工业李茹兰/山东财政学院实行对外开放,就是将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使中国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一部分,而国际分工的格局将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所以对外开放实际就是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获得来自国外的“免费的午餐”。中国...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情况.并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首先通过对国际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和加工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加工贸易是实现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然后,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发展现状.针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应对策略.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有相当的发展。1980年电子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近四年来又翻了一番,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无论在产值、产品结构、品种和可靠性、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使我国电子工业担负起国民经济电子装备部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电子产品供应部的重任,我们认为,我国电子工业在今后发展的对策上应实现以下六个转变:  相似文献   

16.
闫鸿鹂 《北方经济》2009,(22):35-36
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要在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离不开对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相互关系的把握。文章首先总结了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阐述了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联系,并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分工是跨国界的劳动分工。形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的技术差异,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自然资源在各国分布不均匀,以及需求和供给机构不同都会成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一、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方式的演变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即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专业化的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增值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这一分工样式拓宽了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引发了各国产业体系的联动发展,并赋予产业结构升级以新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本文通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开放经济体产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揭示了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后进国家产业升级的双重含义。并结合上海外向型经济中低端制造密集的特征,提出了提升上海产业发展水平的若干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