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中,时常会发现会员卡、优惠券、宣传单、海报上面印有"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的字样,这无非是商家为避免发生买卖纠纷留了"一手儿"。这也就是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最后是由商家说了算,消费者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2.
3.
“本公司享有最终解释权”、“定金概不退还”、“财物遗失概不负责”、“消毒餐具收费”、“未选底片必须另外付费购买”……9月27日,记者从洛阳市工商局获悉,洛阳市工商局、洛阳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了16条“霸王条款”,约谈62家涉及使用不公平条款的企业,并要求限期整改。(9月28日(《河南日报》)  相似文献   

4.
5.
6.
张枫逸 《上海企业》2013,(11):33-33
中秋小长假期间,折扣券、礼品卡、VIP会员卡满天飞。在大大小小的优惠促销活动中,“最终解释权”一词常常映入消费者眼帘。发生消费纠纷时,商家一旦亮出“最终解释权”这道护身符,往往就能“化险为夷”。(9月21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受困“解释权” “买DELL X50V PDA,送一块备用电池!”听上去不错,但这却让上海的消费者詹小姐“空欢喜了一场”。  相似文献   

8.
9.
10.
临近元旦、春节,商家纷纷展开"年度清仓、购物抽奖"等优惠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这些促销活动往往埋设着各种陷阱,消费者可能会花钱买不到实惠,反而掉进不法商家的圈套。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北京美廉美超市在媒体大作广告,并在店外打出横幅宣称“全场幸运半价”,许多顾客慕名而来。可顾客购物之后,却大呼上当。原来该商场所谓的全场半价,首先要购物满100元以上才有资格参加抽奖。其次,抽奖箱里有15个小球,上面写有0到13及88共15个号码,当消费者抽到某一个号球时,对应购物小票上相同序号的物品可享受半价。只有消费者抽中88号,才能享受全部半价。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消费者越先生和家人一起逛商场,花了300元钱为女儿买了一件衣服,得返券150元。赵先生打算用这部分返券选购一些日常用品,可是具体到某些商品时,却被告知不适用返券。走遍整个商场,适用返券的极少。赵先生在商场转了一圈又一圈,竟没找到既中意又可适用返券的商品。恼怒之余,赵先生去找商场负责人。负责人告诉赵先生商场返券只能返还50%,至于这些返券可用于哪些商品,不能用于哪些商品,这是商家说了算。负责人指了指海报下角一处的注解,只见一行小字写着“本活动商家拥有最终解释权”。商家举办让利、返奖、有奖促销等活动,目的是为了招…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正式实施的《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商家单方面不得再提最终解释权。如果商家一意孤行,那么将可能面临最高3万元的处罚。这是工商部门首次明确将该霸王条款由原先的劝诫升级至处罚(2010年12月19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双11",在众多电商的大力宣传下,消费者的血拼热情再次被点燃,但是其中也暗藏不少"陷阱"。本期,中国质量万里行盘点了近年来"双11"中的消费陷阱,提醒消费者擦亮眼睛,防止在类似的促销活动中被"坑"。陷阱一:打折前先暗中抬价先涨价再降价,这一实体店惯用的促销伎俩在今年"双11"电商大战前夕已见端倪。原价338元的品牌运动鞋,5折促销169元;原价1699元的女装大衣,5折促销799元,但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标示的零售价虚高,这已经是公开的潜规则,不过店家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把零售价抬高,有一种做法是,先把参加促销的宝贝删除掉,再上架,这样买家在以往的销售记录中都是看不出来的,所以买家没办法查到货品之前的售价。此外,趁着"双11"到来前,大量上新品也是商家的促销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据《人民日报》报道,春节期间,全国各大商场纷纷打起了促销战,各种名目繁多的代金券、优惠卡、兑奖券应运而生。许多“聪明”的商家在利用其招揽顾客的同时却不忘注明一句“本券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商家所有”。那么,商家的“最终解释权”具有法律效力吗?  相似文献   

16.
年货市场,实际上就是商家赚钱、消费者开心,谁都想快快乐乐地过一个年。如果商家使用"小心眼儿",看上去在搞优惠促销,实际上绕弯子"自己仍掌握解释权",诱人不断消费却得不到优惠,其实就是愚弄消费者。  相似文献   

17.
以前,如果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出言不逊或礼数不周,常会被长辈斥责为“不懂分寸”。要知道,这句指责的份量是相当重的。如今,由于某些商人的不懂分寸,让消费者不仅花了钱,还要生一肚子气。报载,本想热闹地为父亲过大寿的李女士在一家蛋糕店买了一个20寸的大蛋糕,蛋糕拆封端上桌时,家人都感觉明显“不足寸”。拿皮尺一量,只有15寸左右。李女士找蛋糕店理论,  相似文献   

18.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消费权益的保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些广告业主利用“最终解释权”来损害消费的权益。笔依据《消法》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阐述了对广告内容中“最终解释权”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9.
《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于2006年10月15日正式实施,商家忽悠消费者的法宝——“最终解释权”将被终结。几乎与此同时,本刊陆续接到消费者的投诉和咨询,对于一些商场大肆打折和循环返券又提出了质疑。 有的消费者还提出,零售商有了“办法”约束,那么一些垄断行业和生产厂家所保留的“最终解释权”是不是违法的?他们有权利“解释”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星艺 《企业家信息》2012,(12):120-120
福州有一家比萨餐厅在网上贴出了促销活动公告:全场9寸比萨.一律仅售8元,每桌限点1份。这里就有一个明显的漏洞:由于商家的活动策划中并未要求每桌消费者必须不低于多少人.所以即使1个人也可以单独一桌。这样,如果3个人同往该店,只要装作互不认识各坐一桌,就能享受24元买3份9寸比萨的优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