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点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宋国青认为:中国经济短期趋冷但未必通缩宋国青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根本上源自于去年的“百日调控”的周年效应,就是基数效应。很多人“看冷”中国经济,一方面的原因是确实存在总需求走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的考虑则是,若大家都“看低”经济走势,会引起当局的重视,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刺激政策,如此更有可能避免经济步入紧缩的轨道。在当前很多方面不确定性较大,特别是国内投资增长“疑点重重”的情形下,如果不对问题加以足够关注,宏观经济有可能出现不甚理想的局面。他认为,并不存在出现中长期通货紧缩的必然因素,短期内可能由于政策调控不当而出现暂时的总需求疲软甚至通货紧缩,但他还是相信刺激总需求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近期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V”型曲线的右端,诸多宏观经济指标都呈加快上升势头。面对这种情况.经济政策转型需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审慎处理国内关系,推动宏观经济政策首先从刺激转向稳健,进而到紧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经济周期的视角,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的评估.本文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二次紧缩".短期"双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可以实现"保8"的目标,但其代价可能是引发资产泡沫,延长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一旦资产泡沫破裂,经济将会进入"二次紧缩".本文还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4.
观点集萃     
《产权导刊》2011,(12):54-56
货币政策放松仍存不确定性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系列紧缩政策效果释放的后期,政策紧缩加码不可能,但是紧缩政策的放松仍存不确定性。从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来看,9、10月份的宏观经济指标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低谷时的7、8月份时的情况差不多。目前应该是宏观政策紧缩一系列效果充分释放的阶段,但是目前有一系列的分歧使得政策的拐点...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展开了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本文以宏观经济经典模型IS-LM模型为分析基础,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一般性分析,试图表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危机下中国经济衰退可能性是否具有刺激作用,以此看待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正密切关注次贷危机是否会使美国经济在2008年衰退,并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冲击.本文旨在测算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索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以确保中国经济达到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7.
2014年是房地产行业的变革之年,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房地产业的景气程度也在下降,房企纷纷选择转型。2015年房地产业面对的政策环境将有哪些变化?在经历了2010年开始的信贷紧缩和政策调控的频繁扰动后,受此影响的房企在2015年的日子会更好过一些吗?宽松的政策环境将延续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宽松政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近期呈现明显的企稳回暖趋势,但其基础并不牢固。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实施半年,在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着眼长远,在充分肯定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对中国经济未来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充分估计与准备,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的潜力及前景,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以及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为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与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理论发展和政策实践表明,财政政策始终是美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日益呈现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的特点。需求管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进行扩张、紧缩或中性的短期运作,通过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实际产出水平达到潜在产出水平;供给管理注重利用减税政策和税制改革刺激生产要素的供给,同时更加注重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带动对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研发的投入,促进产业升级,改善经济结构,提高供给的能力和质量,从而在长期内提高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有效结合的经验值得借鉴。当前,中国亟需创新财政政策的管理方式,需要通过坚持周期财政调控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协调配合、推进"结构性减税"不断改善税收结构、坚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0.
理论发展和政策实践表明,财政政策始终是美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日益呈现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的特点。需求管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进行扩张、紧缩或中性的短期运作,通过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实际产出水平达到潜在产出水平;供给管理注重利用减税政策和税制改革刺激生产要素的供给,同时更加注重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带动对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研发的投入,促进产业升级,改善经济结构,提高供给的能力和质量,从而在长期内提高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有效结合的经验值得借鉴。当前,中国亟需创新财政政策的管理方式,需要通过坚持周期财政调控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协调配合、推进"结构性减税"不断改善税收结构、坚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