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在充分研究国情基础上面向未来的科学选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道路。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开发的有利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努力培养和选拔世界级的专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企业在创新方面的管理水平,形成人人参与的创新热潮。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驱动力。首先论述了创新型城市与创新文化的内涵以及创新文化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作用,然后分析了创新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建设创新文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在促进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本文通过横向比较我国与国外创新型国家的各项指标体系,找出我国科教发展的差距和不足,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未来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制度与创新型国家形成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通过构建制度创新对国家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制度在创新型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表明,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形成的深层次保障.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当选择一种运行费用较低的制度模式,为社会提供一个促使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代国家、现代国家构建含义的界定以及当今中国国家构建理论的梳理,提出要进行国家构建,并通向现代化之路必须经历三个阶段,进而指出了中国国家构建的路径选择。认为在中国进行国家构建,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能动作用,实现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并认为,增强和健全韦伯意义上的现代行政国家体制仍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当务之急,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终极目标应是建立宪政国家,实现国家的理性化和民主化等等。  相似文献   

7.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些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簪件,但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应从营造社会文化氛围、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功能、培育创新主体、加大创新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与实施要求,分析了武进高新区创新型园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从创新型产业集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管理能力建设,提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武进高新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分析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性入手,研究了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科植大会上提出了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要有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宇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至此,中国经济、科技发展新的战略终于拉开了序幕,“创新”将成为未来十五年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11.
通过系统阐述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论证制度与创新型国家形成之间的较强的相关性;通过构建制度创新对国家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分析制度在创新型国家的作用,认为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形成的深层次保障。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运行费用较低的制度模式,为社会提供一个促使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和工业化中后期的重要先导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国要以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金融体系,为加快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本文从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金融体系目标模式分析入手,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创新金融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阐述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论证制度与创新型国家形成之间的较强的相关性;通过构建制度创新对国家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分析制度在创新型国家的作用,认为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形成的深层次保障.我国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运行费用较低的制度模式,为社会提供一个促使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要在2020年初步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说创新型企业的建设是实现该目标的核心.那么创新型城市则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成若干个区域性的创新型龙头城市,才可能形成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创新。可以说打造区域创新龙头是实现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创业投资作为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通过支持企业的创业活动,促进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各类创业活动,从而对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扩大,促进整体竞争力,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等,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6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此前的2015年10月,美国政府发布《美国创新战略》,这是中美两国关于各自国家创新部署的纲领性文献。比较研究中美两国创新战略的演变历程和核心内容,对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应与《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同步协调实施;要将先进农业技术和环保科技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保证粮食安全;要完善和改革教育体制,建立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相匹配的先进教育体系;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构建先进的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商业模式的构建与路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道,最值得变革的就是商业模式,而成功的商业模式取决于创新管理。在市场经济当中,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商业模式相关理论综述出发,结合《中国好声音》栏目的商业创新模式案例,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关于邓小平提出的建设国家文化建立的科学体系,以及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实现途径。并研究此项科学体系对于推动我国新时期的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