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前后台业务分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美红 《时代经贸》2008,6(1):208-209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前后台分离的现状,阐述了在对外开放金融业的竞争格局下,中国银行业要保持相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必然要对不适应竞争发展格局的组织架构进行相应变革,使之符合银行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并成为推动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驱7动力。对前后台分离的作用、前提条件、指导思想和组织模式以及达成的目标等方面提出看法,指出了基于价值创造基础上的分离才是有效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张卫  王聪 《经济问题》2007,334(6):89-91
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格局面临重塑.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竞争态势,揭示了中外银行业竞争格局异同的深层文化因素和外部性理论的起源及其在金融产业经济中的发展过程,提出外部性理论演进对中国银行业竞争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保护期限的结束,我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和中资银行在同一市场规则下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促使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对当前我国银行业的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为银行业战略制定者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银行业竞争的沿革、监管体制、稳定性等方面比较分析我国银行业和外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的外部性特征,对中国银行业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格局态势作对比分析,由此提出优化银行业竞争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新变化,由于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全球银行业利润有所改善,发达国家银行业利润扭亏为盈,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银行业继续领先,由美国和欧洲银行业占主导地位的传统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将由西向东转移,亚洲国家的银行地位尤其是中国银行业地位在不断上升。因此,中国银行业应抓住机遇,合理制定与调整其发展战略,加速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转型,加强金融监管和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银行的资本质量与数量,稳步推进其在全球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在对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演变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判断和分析了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我国银行业仍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这种垄断竞争机制刺激了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使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理论”在我国缺乏前提条件,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遭到损害,致使我国银行业的绩效长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应加快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允许各类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化并购重组、适当放松中小银行的准入条件等,促进银行体系提高整体竞争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保护期限的结束,我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和中资银行在同一市场规则下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促使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对当前我国银行业的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为银行业战略制定者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和银行业竞争体系的逐步形成,我国银行业必须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组织效率是评估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制度仍然沿袭国家专业银行的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组织规模过大、机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低下。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应该对原有组织进行科学再造、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9.
基于前后台分离的乡村旅游集团化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前后台分离原理引入乡村旅游区的规划与经营,提出了一种新的旅游区空间构成模式和运营方式。即在集团经营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区进行前后台分离并将部分后台业务剥离出来构建统一的旅游后台业务共享中心,实现后台业务的集约化甚至产业化,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服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并从环境、服务质量和经营成本三个主要因素出发,通过建立定量模型论证了前后台分离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可行性和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银行的改革,前后台业务逐渐分离,在带给银行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操作风险,笔者结合前后台业务分离的具体情况和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融业前后台业务分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金融业从业务的角度分为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两大类,前后台业务相对分离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潮流,也在进行前后台业务的分离,包括组织结构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后台业务的外移和外包、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业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源于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分别比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外文献侧重于理论的演进,主要是从市场集中度,银行业的竞争和银行业的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而国内的文献则偏重于实证研究,普遍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角度对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进行具体的论述,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是面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政府要对农村金融改革给与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形成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我国金融体系及互联网金融的客观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倒逼式"金融创新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商业银行,但其创新优势将激励银行业汲取创新基因、深度嫁接现代信息技术以提升金融服务品质,最终两者将逐步实现融合以完善整个金融体系效率。最后,结合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环境,笔者对未来商业银行演进格局提出了"兵分两路"的预判。  相似文献   

15.
银行稳定是一个古老而又弥新的课题,银行业自身的竞争显然对银行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框架,本文综述银行业竞争的衡量方法。首先界定银行业竞争的概念,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并评述了不同的衡量方法。理论发展的脉络表明:只有通过拓展对银行个体的分析以构建其微观基础,对银行业竞争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银行业竞争、特许权价值与风险承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竞争对银行业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以便为制定金融监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相关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探讨银行特许权价值与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许可证价值假说是其中心命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以特许权价值为纽带,直接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竞争与银行业稳定性的关系,其中心命题是市场势力假说.  相似文献   

17.
任凤泽 《经济师》2002,(3):204-204,206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 ,银行业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参与金融全球化 ,必然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世贸组织给我国银行业的过渡有限 ,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 ,完善银行组织体系 ,以适应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文章就此提出几点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续中国签署WTO协议后,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促进中国证券业市场进一步开放,高盛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历程。通过考察开放格局下中国证券公司和美国证券公司的差距,以及不同规模的中国证券公司之间收入结构异同,认为在目前中国证券公司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应学习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谨慎开放政策和与经济实力相辅原则,控制开放速度及培育有利于中国证券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格局。不同规模的中国证券公司必须通过对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科学分析,找出促进自身价值增值的战略和途径,培育各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中国模式”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的总结,一定会触及中国经济成功是否创造了一种发展模式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演进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成功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并建筑在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格局基础上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不同,也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模式有所区别.因此得出结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金融国际化和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银行为获得未来的竞争优势正在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彼此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的低效和治理缺陷,立足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现实背景,从风险管理和银行价值创造诸角度,以经济资本管理在银行战略中的应用为重点,借鉴银行再造的先进理念,着重研究商业银行内涵式的专业化发展战略和外延式的综合化发展趋向,将成本管理作为银行业的主流战略思想,关注银行业的效率、技术变革和业绩增长的可竞争性,探索商业银行服务与发展之道;在此基础上通过十字式思维,结合当前实际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