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也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所创造出的新文明形态,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根本的不同,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阐释其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内涵,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现代化理论主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共生。位于长三角地带的兴村正处于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轨道上。通过由"大养蟹"向"养大蟹"的转型,兴村凭借水资源,取得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科技发挥了重要功能。中国的生态现代化应有自己的基本特征:生态现代化未必是工业化;经济效益是生态现代化的原动力,技术本土化是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生态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一词的确切含义及其实质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学术界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现代化”作一个全方位的判断.并从发展的视角界定了现代化的内涵。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运动,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认真梳理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第二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并一一予以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主题。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分为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党的重要理论创新。厘清区域现代化与全国现代化、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基本现代化与全面现代化以及现代化过程中的区域间关系,有助于更加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基本特征。区域率先是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4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这样难忘的一幕:在1973年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以抱病之躯作政府工作报告,当他最后高声疾呼"为把我国建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时,代表们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几乎都流出了激动的眼泪.从此,"现代化"成了中华民族难以割舍的一个情结,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期盼.  相似文献   

6.
对消费经济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已有较长一段时期,但是消费现代化的研究却鲜有研究。消费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本文在深入探讨其内涵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消费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第二次现代化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明进程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移过程及其深刻变化是第一次现代化 ,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移过程及其深刻变化是第二次现代化。在 2 0世纪 ,约 5 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 ,并启动了第二次现代化 ;在 2 1世纪 ,人类将全面实现第二次现代化。虽然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 ,但必须尽早向第二次现代化进行战略大转移。中国第一个 5 0年 ( 1 94 9- 1 999年 )努力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中国第二个 5 0年 ( 2 0 0 0 - 2 0 5 0年 )将努力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一、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含义1.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档案管理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过程的角度理解,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部门主动连接新科学技术的挑战,为促进社会现代化而进行的变革传统档案归展现代档案管理的过程。关于它的内涵现阶段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应包括,档案管理观念现代化、档案管理发展水平现代化、档案管理装备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的,它不仅解读了中国道路、诠释了中国理念,而且体现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力量,这一原创性的现代化理念与实践对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价值目标、实践要求、价值意蕴的要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传承性特质、人民性特质、实践性特质、世界性特质。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刻把握其内在特质,才能更加科学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推进民族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苏南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苏南地区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已进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而人的现代化则是其中核心且相对薄弱的环节。没有人的素质现代化,现代化就无从谈起。人的素质现代化可通过现代化的开放教育体系、外部人力资本集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社区教育、产业结构升级等路径加以实现。苏南地区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但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1.
“小农经济” 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镇化背景下,三农政策的主导方向成为当前学界和政策部门的争论焦点。基于对城镇化与传统农业的对立和替代关系的基本判断,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主张消灭传统农业和构成传统农业基础的"小农经济",重新构造农业经营基本组织方式,将小农经济转变为由资本主导的规模经营;与此相反,从新时期保护型城乡二元关系出发,"小农经济"理论对中国农业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位置进行了界定与阐释,对"小农经济"进行了系统认识,并形成了关于农业现代化渐进道路的判断及其相关三农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2.
段春秀 《发展研究》1995,(10):24-26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面临着如何跟上世界潮流,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化振兴民族的重要问题。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现代化道路的一批优秀人物中,孙中山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他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正在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2007,(3):18-26
生态现代化要求采用预防和创新原则,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过去20多年里,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了生态现代化,并取得显著成效。我们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生态现代化同样适合于中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鲁俊海  吕欢 《时代经贸》2011,(22):1-2,11
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现代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正是在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做以重点剖析。  相似文献   

15.
16.
肖霞 《经济师》2005,(4):148-149,250
文章通过对现阶段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含义重新界定 ,指出现代化标准的具体化是指导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能否尽快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将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科技进步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先导、关键和基础,而国民经济现代化则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苏南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生态是苏南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创新生态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推动苏南现代化进程。苏南创新生态主要由创新要素、辅助和服务要素、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不同要素之间形成了共生演化。苏南创新生态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增加、关键主体主导能力增强、根植性加强和开放式创新深化等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经过本世纪初以来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也积累了实现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中国的现代化最关键的是人,在新的时空背景中,中国人的现代化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环。中国人的现代化必须务实求真,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步骤;既要有价值理念,又要有切入重点;既要有科学理论指引,又要有扎扎实实工作;既要有深层制度顶层设计,又要有形式吻合活动贴切;既要内生动力,又要外生环境。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推进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历史背景、动力及测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现代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普遍愿望,也是当时美国“冷战”的产物。现代化理论宣传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主张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所以曾遭致环境保护主义和许多“左”的理论批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此理论无法使国家持续发展。所以,经过二三十年热潮后,各种现代化理论均已走上终结。中国共产党人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持一种独特的理解。在现代化的测度和衡量方面,应以国家为单位。到2050年之前,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只是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用联合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人类发展指标体系,完全可以确定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