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彦海 《时代经贸》2007,5(11):15-16
中国有着悠久的行政实践的历史,在漫长的古代行政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行政文化.由于文化发展的沉淀性、滞后性等特点,使我们不得不重视文化因素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的发展同样受到行政文化因素的影响,由于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对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产生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了解这些方面,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彦海 《时代经贸》2007,5(11X):15-16
中国有着悠久的行政实践的历史,在漫长的古代行政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行政文化。由于文化发展的沉淀性、滞后性等特点,使我们不得不重视文化因素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的发展同样受到行政文化因素的影响,由于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对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产生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了解这些方面,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组织基于市场、行政或公益逻辑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进行的帮扶常常面临可持续困境,新兴混合型组织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实现乡村产业持续振兴?文章通过对两个社会企业——碧乡农业和善品公社的研究,归纳了社会企业促进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的理论解释框架。文章认为,社会企业通过组织目标调适、制度资源整合和治理模式优化融合市场、行政和公益制度逻辑,解决传统组织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在该过程中,初始的主导制度逻辑会影响和塑造制度逻辑融合的演进路径。文章也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时期中国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背景,学术界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这是从传统"乡村转型"概念的发展提升。乡村复兴强调彰显乡村发展自身的规律,注重当代城乡关系下对乡村独特社会、文化等价值的挖掘。方法上是依托城镇化的系统力量来促进和实现乡村自给与繁荣,从而在日渐趋稳、趋缓的城镇化态势下给乡村发展带来真正和长久的裨益。基于这样的价值立场,本文通过南京市高淳区武家嘴村、大山村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研究,试图从乡村经济、空间、文化等方面对乡村复兴这一深刻内涵进行实证演绎。文章认为,中国乡村复兴的主体路径应该遵循的是一个超越以往"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非线性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5.
郭丽媛 《经济师》2008,(6):111-111
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农村落后现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形成制约,以及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管理者自身还存有若干缺陷等相关因素的分析,论述了优秀大学生到西部去、到乡村去参与社会实践对缓解当前就业难、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及大学生自我完善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顺德是最能体现当代中国发展的典型地区之一。文章分析了顺德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前存在的问题,对顺德政府采取的行政体制改革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归纳出改革成功的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乡村工业发展史看传统与现代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传统积淀是乡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乡村工业在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经营观念等各方面无不体现着历史积淀的影响。传统与现代在时序上是延续的,这不仅意味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保留,也意味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但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只是一种替代或冲突的关系,两者之间不仅在时序上存在着延续或继承的关系,而且在空间上具有并存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梦"的别样回声:乡村建设的资源与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结合历史和当代两波乡村建设实践,在具体历史脉络下重新加以"复杂化",反思"乡村建设-现代化"这一常见的二元对立假设,分析讨论乡村建设具体行动背后的三类思想资源:现代化、"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本土思想与传统资源.正是在这些充满张力的思想资源影响下,当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巨大冲击而急速转型时,作为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乡村建设、乡土社会和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多重冲突与复杂互动,这些矛盾混杂交错、相互转化.也因此,乡村建设存在着在现代化中"实践出"另类现代化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建立了不同的社会体制,这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外思想家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体制的理论和逻辑进行过深入探索,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基于对历史和逻辑的认识,文章提出,社会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需要从比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其变化,尽管一些突变和历史事件会对现行社会体制产生影响,但是社会体制根植于长期的历史发展之中,这其中包括人们对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也需要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体制,只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比较研究才能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立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从“国家建设“的视角探讨村民自治的工具价值和历史功能。文章认为,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国家建设一直贯穿始终。村民自治是一种国家重建形式,它的推行并非国家从乡村社会的退出,相反则是国家真正深入乡村社会的表现;由于它重新起用了乡村的民间资源,并实现了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性质的对接和融合,无疑是国家对乡村社会整合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的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逐渐兴起一股草根性和民间性的传统复兴热潮.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波传统复兴热潮的社会文化脉络及其所蕴含的时代问题?我们是否可能透过这波所谓的传统复兴热潮来进一步把捉当代精神文化的走向?本文从当代虚无主义发生的脉络出发,尝试将传统复兴现象理解为一种时代的症候性反应,其所对治的时代问题是在经历了革命与发展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基层生活共同体,如何重建一种可能贯通古今且面向未来的社会体制.为此,文章与当代几种关于传统的理解展开了论辩,强调了从中国现代问题出发理解传统问题的重要性,并尝试在儒教与儒学之间进行辩证的区分,探索儒学传统是否仍然可能作为一种批判导引的力量继续发挥其引领中国历史的作用,以重建一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治理、善治和比较历史分析方法,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对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比较系统的个案研究。文章着重分析了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并且通过考察中国近代以来两次乡村治理改革运动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深入地探讨了两次乡村治理运动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问题。本文指出,中国的乡村治理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治理主体的精英化,是近代至今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特征。最后,本文还就如何完善目前中国农村的民主治理提出了若干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险峰 《经济师》2000,(4):14-16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特定时空内的社会民族文化中。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因此也必然受到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及社会制度的变迁史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所以 ,现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难以避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如何辨证地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文章给出了一个较为实际的分析答案。  相似文献   

14.
申志清 《经济师》2014,(11):40-4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断凸显,作为国家主导者的政府有必要改变行政理念和方式,找到既能促进社会进步又尽可能减少社会问题的行政之路。作为现代西方政治思潮一个重要部分的生态主义,符合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理念,所以把这种理念融入中国的行政过程,必能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文章结合当前中国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的实际,试图将生态主义的理念融入到当前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中,改变传统僵化保守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打造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文章首先对生态主义做个简要介绍,然后简要论述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对我国行政体制的影响以及对其他各方面发展的意义,最后重点论述当前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将生态主义理念运用到行政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老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农村仍然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文章讨论了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趋于稳态背景下,乡村老龄化加剧的形势并未弱化,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也更为明显,并利用2009—2021年千村调查的9 429个村域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流出的劳动力实质上是户籍在农村的城镇劳动者,是城镇的常住人口,这直接导致乡村老龄化加快;二是流出的农村劳动力适应了城镇的就业和生活状态,即使回流也大都不返乡,回流对乡村老龄化加速的缓解作用不大;三是中国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正在减少,城镇定居已经成为流出劳动力的愿景和趋势,而城镇定居者大多以青壮年居多,老年人因为生活习惯和成本的考量更加倾向于留在乡村,这加快了乡村老龄化速度;四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乡村老龄化的影响。文章认为,政府应警惕回流劳动力因为无法就业、乡村公共服务较弱等问题而反复流动,所以需要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农村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乡村旅游MDR模式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章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为指导,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主体-驱动-乡村"MDR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层次解析,并就如何构建这一发展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个法律"所有权"存在重大缺陷的制度,必然导致在其框架下的其它正式制度难以自洽,也使得法律规定下的产权制度难以发挥其激励约束功能,这正是当代中国农地制度问题的核心。文章围绕这一主题,就当代中国农地法律和产权制度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后果进行了分析,也试图从这一角度解释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改革困境。  相似文献   

18.
林峰 《经济论坛》2023,(4):5-12
当前返乡农民工的职业身份出现了明显转型,为了厘清其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理,文章首先在统计调研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量化描述,之后建立了一个效用函数并刻画了“直接经济收益-非直接经济收益效用无差异曲线”,对此进行推理分析。文章认为,该现象的内因是农民工人力资源禀赋价值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再发现,外因是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这种新变化提供了更加广阔、坚实的空间,这也为“农民工”这一特定历史名词的消失提供了新的可选途径。最后提出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精准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代行政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特征,与此同时也必须有强大的理论与法治程序作为后盾.社会各个阶层的本身,各个行业的自身利益在社会运转的过程中都涉及当代行政这一议题.本文将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如何转变政府职能,贯却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推动改革,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如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当代行政,共同筑建美好的中国梦,也是研究的课题.全面推行法制社会的建设、完善与健全法制机构,以法、行政指导为前提,转变政府职能,贯却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推动改革,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我国应结合古代千年文化制度与现代文化制度,建设高效政府、吸取西方先进管理制度为我所用,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培养公民的法律、道德意识、民族意识,推行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与时俱进加强当代行政.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社会凋敝、农民生活困苦,乡村建设运动勃然兴起。在此大背景之下,梁漱溟先生孜孜探求农村发展之路,针对性地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付诸实践。现代中国的农村与农民问题,本质上与中国近代社会有着显著的历史延续性,过去中国农村社会及农民身上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当代依旧可以看到相近模式或变异形态。民国时期,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的具体思想与相关实践活动的成败,自然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立足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来考察,梁氏强调激发农民自觉性,重视科学技术运用,促进农民合作,发展乡村教育等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合理性成份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