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地撂荒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农户非农化带来的农地撂荒问题需要通过农地流转来解决。确权颁证增强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在农地流转便利、流转收益较大的情况下会促进农地流转,进而减少农地撂荒。采用四川省9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县区市42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Probit(ESP)模型的分析表明:已确权颁证农户的农地撂荒概率显著低于未确权颁证农户,土地确权颁证能够有效抑制农地撂荒;土地确权颁证减少农地撂荒具有区位差异,确权颁证对农地撂荒的抑制效应在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区依次递减;土地确权颁证减少农地撂荒具有时间效应,越早确权颁证的农户农地撂荒的概率越低。各地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但不能为“颁证”而“确权”,要与“三权分置”改革相配合,切实保障农户土地权益,有效促进农地流转;在山区和偏远地区,还应克服农业生产及自然条件的限制,降低农地经营成本,扩大农地流转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二十多年来 ,中国政府一方面强调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长期稳定 ,一方面鼓励土地使用制度的不断创新 ,因而中国农地使用制度呈现出“两田制”、“规模规营”、‘四荒’使用权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态。而“土地调整”和“使用权流转”一直是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中的普遍现象。文章对上述中国农地使用制度变迁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农地产权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是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秩序的关键因素.本文透视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历史变革的轨迹,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取向.  相似文献   

4.
"三权分置"的格局设置符合权利结构的学理主张,是激活生产要素的现实选择。在农地所有权、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农地经营权分置的模式下,利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以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题,对于加快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有效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行现状并不乐观,本文认为应从法律层面予以回应,同时还应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机制,以消除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农业经济增长与所实行的农地制度密切相关.建国以来,中国相继实行了“土地农民所有”、“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种农地制度.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农地制度是无效率的制度,而其余两种制度是有效率的,但是它们各有其优缺点.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正确的选择,应当不动摇地继续实行下去,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无税时代"下农民负担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实行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将被全部取消,那么农民是不是不用再缴纳任何税收?是不是像人们相象的那样农民进入了“无税时代”,农民负担是不是减轻了?文章分析指出了取消农业税只是减轻了农民的直接税收负担,农民仍承担着大量的税外收费、工农产品和农地的价格“剪刀差”对农民补偿严重不足等造成的农民负担。因此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的负担仍然十分沉重,农民负担仍需进一步减轻。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已实现了从人民公社制度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第一次飞跃”,但仍需要向规模化经营和集体经济方向进行“第二次飞跃”。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了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两条路径,提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一次飞跃的理论依据,这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第一条路径。而生产关系改革引领生产方式演进和生产力水平跃升,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二次飞跃的理论依据,这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第二条路径。在对安徽小岗和贵州塘约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的改革可以明确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方向,着力改变目前农地集体所有权的“空置”状况,恢复和增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收益功能。在此基础上,分类设计农地制度的三类具体形式,一是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大中型农地股份合作社,二是引导种田大户和家庭联合农场发展的中小型农地股份合作社,三是引导“农户+公司”模式发展的农地股份公司。  相似文献   

8.
农地流转是新时期解决中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现代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基于农地流转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的阐述,总结了河南省农地流转的基本特点并深入分析了河南省农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新时期规范和促进河南省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实行“耕者有其田”,确立自耕农体制阶段;放宽土地所有权流转限制,建立“自立经营农户”阶段;鼓励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农地利用效率阶段;鼓励土地向“合意的农业生产单位”集中,提高农业竞争力,突出强调农业多功能性阶段。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给我们很多启示:强化土地承包权,农地的流转应以其经营权流转为主;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协组织;推行农业人养老金制度:培育农业专业经营主体——“认定农业生产者”;农业现代化要同时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地流转越来越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农地流转在我国的覆盖面也逐步扩大,从最开始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延伸到内陆地区。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农地流转也表现出一些特定的形式,在流转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本文简单阐述了目前我国农地流转的基本形式及主要特点,并对目前我国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总结,同时在总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要从立法、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土地流转各方面给予支持、引导,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更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农村的竞争力,更好地稳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在土地被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中,被迫失去原来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就业机会。当前的法律法规对于农地产权制度的规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社会状况,因此,有必要对农地产权制度的规定及其缺陷进行分析,从深化农地产权制度入手,改善农地承包关系,更妥善地解决当前中国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需要相关土地权利的配置和保障。但在征收农地用于经济建设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没有体现土地的权益和真实价值,原因在于农民没有农地发展权。通过介绍农地发展权的含义,并对农地发展权的配置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权益保障的关键在于明确土地权益,赋予农民拥有农地发展权,保障农民有权获得农地转让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3.
地租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法学研究成果与经济学理论成果相互抵牾的困境,从地租视角揭示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内在机理,在对传统地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理论。新地租理论应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实现为研究对象,要将制度环境变化作为最重要的实现条件,其核心问题是形成一个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用地地租分配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以及征地制度对农地所有权的强行征收,直接破坏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农地产权制度,致使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晰且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是运用价格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应当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培育和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规范政府征地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产权清晰"的提法不够准确,对国有企业改革产生了误导.因此,提倡"产权合理化"可能比"产权清晰"更符合改革要求.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权合理化比产权清晰更能完整地包含产权的内涵;二是产权合理化不仅包括产权归属清晰,还包括产权的严格保护与自由顺畅流转;三是从整个国有经济布局来看,产权合理化是指合理调整国有经济在不同行业的分布,做到有进有退,确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民财产权利长期受到抑制和侵蚀,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在于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房地产权和金融财产权.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关键在于赋予农民土地财产“实体”权、公平交易权和增值收益分配权;赋予农民更多的房地产权关键在于赋予农民房地产抵押权和自由交易权;赋予农民更多的金融财产权关键在于赋予农民金融服务享有权、金融产品选择权和金融产品市场定价权.  相似文献   

17.
制度是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内生变量,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两大基石.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有其特定时代背景.改革的特征是: (1)诱致性与强制性的结合; (2)意识形态的影响; (3)渐进式改革.改革的效果是: (1)稳定粮食产量,但这次产权改革给农民带来的种粮激励不太明显; (2)农业规模经营逐步发展,但受到交易费用、非农就业岗位、农民意识形态的限制; (3)农民收入提高,涉农纠纷缓解,但仍受到复杂现实条件制约; (4)产权关系变化进一步促进村域治理机制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分析了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对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制约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农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以及我国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知识产权研究工作尤其是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我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相对淡薄,对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保护等方面了解甚少,这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当前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困难。以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来探求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化和货币化的最大阻力是农地产权问题。农地产权问题主要有农地所有权残缺、土地财产权含糊不清、农地剩余索取权被低估、农地产权货币化交易困难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农地产权的契约化,包括权利内容契约化、收益契约化和风险契约化。为此,可以借鉴日本农地契约化运行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四层级的农地契约化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