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科技是农业发展中的根本动力,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面临的制约因素及任务,提出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发展根本动力,新时期政策更要加强对科技的投入.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困境、出路与对策,被称为"三农"问题.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叹息与焦虑,引起了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如何用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并使之走上法制化的治理轨道,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手段作为化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宏观调控行为是政府综合运用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政策手段.对国民经济总量运行进行调控,它包括的宏观调控"决策"和"执行"行为.宏观调控主体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包括:限制、剥夺经济管理权力,调整、纠正经济管理行为,承担经济侵权责任,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等几种.宏观调控决策行为以及执行行为都是直接关系社会利益实现的,它们都应该有更完善的经济法律制度来制约和监督,而形成独立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责任理论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追究宏观调控主体法律责任,应该通过公益诉讼或者宏观调控复议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正>党中央连续十年的"1号文件"有力地推动了"三农"事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中央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下,农机企业作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力量,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研发能力,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增  相似文献   

5.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一)农业产品的弱质性决定了必须要有宏观调控的参与众所周知,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农业上,自始至终都有自然力在协同发生作用。"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的种类多,分布广,农民个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除此之外,农产品本身具有易腐烂、保存难和不易运输等特性,这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婷 《中国报业》2022,(3):86-87
讲好"三农"故事,做好农业新闻报道,能够通过媒体的舆论作用,引导农民了解"三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分析当前农业新闻报道现状入手,提出了新形势下讲好"三农"故事,做好农业新闻报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党的"三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举措。因此,如何不断完善我国粮食直接补贴制度,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具有预防性、局部性、适度微调、手段多样化等特征,整体上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宏观调控短期政策的不足以及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当前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要基调的新一轮的宏观调控要注意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将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收购政策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违背市场规律,也影响国家对配额进口的管理.因此,应尽快取消农产品保护价政策,代之以WTO的农业"绿箱政策",同时要通过法律及相关政策,推进土地集中经营,减少农民数量,减轻农业经营者负担等措施强化"绿箱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WTO农业规则与我国的农业补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补贴,为了避免与WTO农业规则的冲突和不必要的贸易争端,我们应该正确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对农民、农村、农业的直接投入,健全农民医疗、养老、教育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保的投入,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农民作为农业推广的主要对象,其行为状况影响着农业推广目标的实现和农业推广工作的成败。因此,研究农业推广中农民行为的改变,探索其行为改变的动力和阻力,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市场是配置资源效率最高的运行机制,是解决农产品供求矛盾的有效杠杆。但农业又是比较利益低的产业,在市场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予以特殊保护。因此,要形成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证明三农工作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仍未转移。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  相似文献   

14.
徐淑华  陈璐  蔡晟  胡欣 《价格月刊》2007,(12):10-11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本文在研究了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特点的基础上,对农民的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桑 《致富天地》2012,(12):4-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是中国特色"三农"工作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的丰富和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总抓手,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此带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本文主要从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三农"工作的价值诉求出发,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三农"工作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王金恒  刘晓彤 《商》2012,(17):134-134
农业保险是各国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它可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7·21"特大暴雨灾害善后工作中,农业保险为广大受灾农民提供了玉米、水稻受灾补偿,帮助受灾地区农民减少损失恢复生产,可谓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好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贸导刊》2005,(2):26-27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总体分析,全年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四个有利条件和四个不利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有: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继续强调在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聚焦"三农"问题,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并不断增加对农业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因此审计机构更加关注农业资金问题,组织了农业资金专项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审计上存在的不足,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更好的为"三农"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贸导刊》2004,(23):20-21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坚持把“三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针对前几年粮食连续减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突出问题,时隔18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下发了专门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