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容 《中国商论》2023,(6):12-14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本文从提高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和效益角度出发,在外贸规模、经济、技术和生态4个系统层选取11个指标,以熵值法为评价方法,构建了一套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带2015—2020年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程度和水平进行纵向比较,以及对2020年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带的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主体,同时伴随着沪汉蓉铁路大通道的打通,长江经济带将在促进"两头"开放开发,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为显著,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市的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长江上游应先行 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我国人口密集、资源富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长江经济开发对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对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由于此,八十年代国家提出的“国土规划整治纲要”中,就把长江与沿海确定为全国经济开发的两条一级轴线,但由于种种原因,八十年代我国实施的沿海开发战略,使沿海这一轴线获得了长足发展,而长江这一轴线却未得到相应的开发。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向内地延伸,随着浦东开发区的建设和三峡工程的上马,长江经…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由于比较优势、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指出"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现实基础出发,研究其发展现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且从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角度,提出实现东中西互联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产业转移应包含两部分,第一是部分是我国和其他国家间的产业转移,既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产业转移,也有我国对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另一部分是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但这些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趋势,就是对这些新趋势作出探究和总结。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明显,各种资源禀赋存在很大差异,具备在东中西部之间产业转移的原因,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国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中也出现了特有的趋势,同时对这样的趋势作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但东中西部地区获得的利益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外资吸收能力不同。利用2002—2005年除西藏地区之外的30个省市区的数据,分别建立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我国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东中部地区不显著。并且人力资本是外资吸收能力变量中与外资产生协同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但东中西部地区获得的利益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外资吸收能力不同。利用2002-2005年除西藏地区之外的30个省市区的数据,分别建立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我国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东中部地区不显著。并且人力资本是外资吸收能力变量中与外资产生协同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经济决定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最基本观点之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对象,税收收入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结果。本文对我国2011年东中西部各地区GDP和税收收入分析和比较,通过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对地区GDP和税收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地区GDP与税收收入的相互关系,从而提供了一个从横向视角上来研究地区税收收入和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东中西部地区的税收收入以及地区GDP相互比较,从而分析所在地区的税负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95年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后,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曲折攀升"的变动特征;从地区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三大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形成了"中部塌陷"的格局;从高低收入组看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呈"喇叭"状,且处于较大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江作为贯通我国东中西部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交通运输综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航道的快速发展,需要航道测量作为坚实保障。由于航道测量作业尽在野外,测量作业船舶的维护管理较为困难,作业动态掌握不及时。为提高航道测量船舶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2012年-2016年其平均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45.49%,可见其对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的出口贸易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对长江经济带的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标志着我国贸易中心和产业中心的北向转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延伸,亦是国际货物贸易的新动脉。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冰上丝绸之路"链接欧洲和美洲贸易的重要支撑节点,其产业优化与升级必须嵌入到此轮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之中。黑龙江省融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定位应是中国与欧美各国连接的枢纽站,是深化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器,是提升中国开放化经济水平的加速器,为此,黑龙江省应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拓展人文交流与合作方式,增进区域发展共识,逐步完善现代化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机制,进而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黄金水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沿线地区凭借长江水运"占地省、运量大、能耗低、成本少、污染小"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下游沿岸港口城市迅速崛起,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地之一。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如何解决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制约问题,进一步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建设,对于发挥长江航运的最大效能,对于推进落实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王佳源 《商》2015,(1):102
"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真正打开了中国的"西大门",带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同时进一步推进中亚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度。对整个亚太区域经济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将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是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进之年。湖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龙腰"、脊梁,承东启西,联南接北,作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省份,必须强化"生态长江"的担当和作为。湖北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长江建设。"十三五"期间,湖北将统筹"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建设,把"生态长江"作为优先目标,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优先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近六年来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水平为例,考虑了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采用协方差分析法,证实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较方差分析得到更加真实的结果。从而为政府部门在研究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异问题时,分析差异源泉及源泉中各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胡毅  李霁虹 《商》2013,(14):325-325,244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估计,通过阐述三大地区2003-2011年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差异,证实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正望咨询公司发布了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网上购物的市场规模达到4980亿元,占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2%,预计2011年我国网购规模将达到8900亿元。2010年我国网购人数约为1.85亿,网上购物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0.6%。本次共调查了东中西部共30个城市,在调查中,上海  相似文献   

20.
翟金德 《商业时代》2022,(5):170-173
长江经济带覆盖了我国11个省市,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本文通过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数据,并采用熵值法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数,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消费结构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