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衙州市七里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分析了当地居民对“农家乐”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对旅游业的态度。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当地形象有显著感知。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负面影响的感知。居民感知最深的是经济影响,其次才是环境和社会文化。大部分居民赞同“发展旅游利大于弊”。最后,就改善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提了建议,以期对当地旅游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休闲时代到来的今天和旅游需求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学者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发展影响等方面。但对休闲时代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很少涉足。试图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影响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因素,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行为的影响,为提升我国旅游业竞争力寻求良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内外旅游研究基础,文章以湖南张家界为例,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对旅游地居民感知度、满意度分析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剖析旅游地居民感知度与满意度及其对旅游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度对其在旅游经济效益方面的态度影响显著;居民的旅游满意度对旅游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而感知度和满意度对其旅游发展和游客满意度的态度影响甚微。因此,当地旅游局应该充分考虑旅游地居民诉求,对旅游经济收益合理分配,提高居民满意度,创造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加大力度建设旅游设施;同时提高居民对旅游产业未来发展和游客满意度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许多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其旅游影响已凸显出来。对遗产地居民旅游态度的调查可以了解旅游影响的状况如何。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其态度并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居民以及不同人口学、社会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国内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做出了一些尝试。但现有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鲜有专门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理论引介、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具体类型、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态度和行为的居民群体划分几个方面.既往研究呈现出理论创见少、方法较单一、个案研究为主的总体特征,有待深入与拓展,特别应加强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  相似文献   

6.
台湾对内地居民的旅游吸引力之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地吸引力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促使其付诸现实空间运动的最重要因子。2005年,随着国务院宣布开放内地居民赴台旅游,其相关事宜便引起了两岸业界、民众的极大关注。运用理论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台湾的旅游资源拉力和台湾影响内地居民旅游感知的因素,并通过市场调研,总结了内地居民对台湾的旅游感知度和旅游需求,从而展望了台湾对内地居民的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影响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广西桂林世外桃源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在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经济影响3个方面存在大的差异,普遍认为景区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对社会文化影响面较小,对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感知强烈,认为旅游开发使少数参与旅游活动的居民提高了收入水平,大多数居民对景区旅游开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参与景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活动。感知调查还反映出旅游地居民与景区之间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的矛盾,景区和政府需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充分关注和重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技术培训、社区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旅游地和景区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类型也从满足温饱的生存资料消费已渐渐过渡到享受性资料消费。旅游便是享受消费的最突出的表现。旅游业在带动景区经济发展、社会整合、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景区居民是这些影响最直接的感受者.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游客的态度及当地政府对旅游的决策.因此,本文以景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回顾国内外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现状。界定居民感知相关概念,归纳居民感知的理论依据,并总结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指标体系。其次,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为例,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运用自填式问卷的资料收集方法及社会统计软件的资料分析方法开展研究。最后.针对景区旅游现状及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实现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全国12个遗产地的分组调研,利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分别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3类遗产地的旅游总体影响进行定量归纳。并重点利用多组数据单项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显示:遗产类别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文化影响(中)的感知强于其他两类遗产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弱于其他两类遗产地;双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消极社会影响感知弱于文化遗产地.  相似文献   

10.
解决民族村寨女性脱贫问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达成民族村寨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避免个体性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文章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法,选取了有可能对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造成影响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经济感知、社会感知、环境感知等多个层面进行测量.文章以桂黔地区4个典型少数民族村寨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定量分析软件分别对民族村寨女性和男性居民的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对于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判别具有显著性影响.男性群体更倾向经济的提升及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感知,而女性群体则更强调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层面的发展,对政策的感知也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1.
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之后,旅游地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和环境影响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对比发现,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效应较大。该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为旅游地开发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对旅游地形象、满意度和忠诚度有影响的游客感知指标,并构建了相关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游客对西安的感知可以分为基础设施、人文氛围和服务、资源吸引力、旅游信息、环境和卫生质量、新奇度及便利性6个维度;有有趣的地方参观、优质的服务、有高品质的住宿、旅游咨询系统发达4项指标对旅游地形象、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皆有正面影响;旅游形象对游客忠诚的影响比满意度对游客忠诚的影响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的管理和营销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特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数量上度量旅游需求随客源地的空间分布变化,能指导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规划和经营决策。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运用GIS对其国内客源市场进行了空间分析,利用距离累计曲线分析影响其客源分布的因素;最后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旅游客流空间潜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客源市场分布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足鼎立的格局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优化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促进张家界旅游业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张家界的立市之本,更是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湖南省旅游产业龙头的张家界,应积极采取措施实现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旅游品牌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转变、旅游服务向人性化(标准化、信息化)转变、旅游企业向自主创新(规模化、园区集聚)转变,并以此促进张家界旅游业转型升级,争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进入了注意力经济时代,科学管理公众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对于推动旅游地形象优化、增强旅游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注意力经济视角,本文对注意力经济的内涵以及旅游地形象优化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旅游地形象优化常用的注意力策略,并以丽江古城为例,针对其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形象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注意力经济适用于旅游地形象优化,但应特别关注旅游地核心吸引物的变化对注意力流动的影响,注意力经济作为一种新视角在旅游地形象优化中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根据游客心理特点、客体刺激物属性,利用人?人感知、人?地感知规律以及注意力综合技术,能够优化游客对旅游地的心理感知,助推旅游地形象优化。本文结合旅游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为旅游地形象优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于推动旅游地形象优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将旅游收入、收入分配引进福利函数,构建旅游产业、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影响的一般均衡模型,对旅游业发展、收入分配失衡的社会福利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显示: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存在正面影响,增加其社会福利,但对其收入分配失衡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间接地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四大世界双重遗产地、张家界等旅游区的实证资料验证了该内在影响的存在性,该研究为不同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农村居民社会亚文化特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来源、农村居民出游时间、旅游目的地价格、旅游者偏爱、旅游信息及旅游广告来源、旅游目的地信息等7方面对浙江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旅游企业应面对旅游交通变化的新形势分析高速铁路与高速城际轨道交通等高速旅游交通工具的兴起对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作用,构建基于高铁背景下的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战略与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可以针对农村居民专门设计经济型旅游线路,使用经济型旅游交通工具、经济型旅游饭店等来降低农村居民旅游产品的价格等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