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之一,但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因为计算标准不同而一直存在争议。中等收入群体衡量标准通常分为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标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使用绝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较为合理。根据CHNS调查数据,以家庭人均收入介于28 470~117 650元为中等收入区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快速增长,从1999年的0.8%上升到2014年的18.2%。结合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估计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将达到52.4%。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将有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任何社会中,中等收入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的社会力量。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我国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观点,而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较低,必须选择一些可能路径来扩大。  相似文献   

3.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密切相关,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关键突破口。文章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概念内涵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测算、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及其变动测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建议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为相关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壮大,是同无数中等收入的形成和壮大联系在一起的,也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断跃迁、不断完善密切相关,特别是中等收入的特质及其影响力,是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的。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收入水平,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传统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新的注解。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壮大,是同无数中等收入的形成和壮大联系在一起的,也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断跃迁、不断完善密切相关,特别是中等收入的特质及其影响力,是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的。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收入水平,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传统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新的注解。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区间确定方法是:比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确定中等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区间,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区间值进行修正,依据修正后的区间值确定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区间.依据所确定的中等收入者收入区间,运用插值法可进一步测得我国中等收入者人口占比.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0年我国中等收入者的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趋势,并将于2044年前后进入橄榄型社会.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放缓现象,出现了一些中等收入陷阱特征.文章对我国经济增长、人口增长、收入分配、教育及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我国目前成功跨越陷阱所存在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随后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居民消费水平、科研支出、贫富差距、社会人口总负担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相关性.最后提出建议:扩大内需产生源动力;产业转型保证核心支撑力;缩小贫富差距,探寻人口动力突破点,以期早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8.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即很少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能够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而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如果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并最终出现经济停滞或者增长速度放慢。实践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确存在"中等收入陷  相似文献   

9.
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未来5年将是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最敏感时期,也是跨越或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围绕中等收入陷阱这一主题,就国内外主流学术文献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分析和总结,得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诱因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对策路径选择。最后,就进一步研究提出几点瞻望,认为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行为机理,以及从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产业和企业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层面实证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商品的交易方式越来越复杂化,这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形势的需要,财政部于98年颁布了现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的又次重大突破。本文着重对《会计准则-收入》中收入的定义、收入的确认标准及其对会计信息、企业经营的影响提出个人的看法与观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调查分析,重庆十一大社会阶层总体收入差距较大,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也比较明显;阶层间收入分化界线已经出现,收入水平呈五级“金字塔”结构。各阶层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社会上层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和性别,文化程度对社会中下层收入影响显著。应促进社会公平,改善阶层内部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并通过“调高、扩中、提低”来调整收入结构。  相似文献   

12.
提高占人口绝大多数比例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实现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基本前提,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而不是财产收入,随着政府投资在整个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的下降,民间资本的发展成为广大居民获得就业机会并实现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而民间投资不足,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增长乃至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对此应进行多方位政策调整,有效启动民间投资。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3~2009年相关统计资料构建面板数据,就行业垄断与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业间收入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水平导致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升水1/3左右;若考虑隐性收入,行业收入差距由32.74%上升到47.65%;假设垄断行业收入回归合理区间,行业收入差距的下降幅度约为30%;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差额相当于全社会各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60%~70%。因此,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必须弱化垄断行业的管理层权力,将职工报酬的控制纳入对经营者升迁的考核,逐渐弱化垄断行业经营者激励共容的串谋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之后的一个阶段是我国能否步入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处理不好就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今,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采取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基于基尼系数分解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agum(1997)提出的分解方法,计算了我国东、中、西部及三地之间的基尼系数和贡献度。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地区收入差距表现为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其中又以东西和东中之间的差距为主,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自1990年以后有扩大的趋势,地区间的基尼系数贡献度占地区总基尼系数的比重已经达到80%;东部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要大于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差距,但东部各省之间的差距有缩小趋势,而西部各省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房产价格的财富效应是否存在?——基于中国的面板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对房产的财富效应存在一定分歧。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9年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与房产价格指数的面板数据基础上,应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房价上涨对高中低不同收入阶层的财富效应,结果显示:房价上涨对我国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并没有产生正的财富效应而是产生了“挤出效应”;并且,高收入阶层消费减少的幅度最大,低收入阶层消费减少的幅度最小。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和满足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住房与购房需求,应挤压房价中的泡沫,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刺激高收入阶层买房,提高炒房行为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7.
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逆向调节效应不利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与扩大。调整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基、税率、征税范围及改进征管办法,尤其是设计优化简单的税率,可以扭转个人所得税逆向调节的局面,形成一个保护低收入者利益、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适当调节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体制性弊端是形成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因此,要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