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旧城改建是城市人民改善居民住条件,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工作。城市政府要以超前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走综合开发的建设路子,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推进旧城改建。旧城改建具有投资大、产出少、难度大的特点,城市政府要采取多渠道统筹安排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需要,同时协调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使旧城改建达到预期的目标,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佳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道能 《中外企业家》2012,(13):131-132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国家征地行为是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由于公共权力的特殊性,免不了侵害私人权利,进而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故保护农民权益必须对公共权力及政府征地行为进行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也是旧城改建和发展的根本指针。而且是检验旧城改建工作的最高标准,对当前的旧城改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揽改建工作的全局,推动旧城改建事业的发展,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强化旧城改建管理为手段,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先进的文化为支撑,加大改建创新力度;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塑造旧城改建的良好形象。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动旧城改建和发展的根本指针。l、“三个代…  相似文献   

4.
土地价值获取机制是政府通过收取土地及不动产的租金,征收各种形式的依附于土地及不动产的税费,形成政府收入,进而将这些收入在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中进行重新配置的一套机制。新加坡是一个小的城市型国家,土地非常稀缺。政府实行公共租赁制度来管理有限的土地资源。这个制度不仅使得政府有权获取土地价值及其增量部分,而且可以使政府为公共利益和城市增长而储备土地。  相似文献   

5.
1、征地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征地是政府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利用专有权力将集体所有土地强制性地转为国家所有的行为,并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被征地单位给予补偿,对被征用土地范围内的农转非人员予以安置。但许多征地是为了满足工商业等发展的需要。《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的土地。”但征地制度、政策又都是针对公共用地制定的。可公共用地和非公共用地具有本质区别。农用地转为公共用地是公益事业用地,其土地市场价值将受到影响,如转为工商业等盈利性非公用地市场价格会大幅提升。非非公用地的征同样采用行政手段,按征用公共用地的安置和补偿标准进行安置和补偿,明显有失今年,农民往往认为其安置和补偿标准太低而采取不配合等行为。  相似文献   

6.
温州市旧城改建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温州城已显现出较为浓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然而,旧城改建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回顾和反思旧城改建的历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助于今后城市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房屋征收的核心问题是公共利益判断。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在《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物权法》中也都对此做出相应规定。在这里,无论是房屋征收、集体土地征收,还是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或拆迁,都不可回避地需要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界定“公共利益”。本文试图从公共利益的原则特征和我国公共利益的实操性界定等方面揭示房屋征收及土地征用中公共利益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拆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公共利益”界定不清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分别规定,国家可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征用和回收土地。但当前有关法规并未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出于商业利益的许多开发项目,被强行拆迁,损害了被拆迁人利益。  相似文献   

9.
公共信息是反映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变化状态及规律的信号与消息。它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为其信息源,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信息传递目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目标。公共信息不但要为公共管理服务,还要为社会公众服务,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纽带。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公众信息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一体化格局的彻底改变,单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并不能真正覆盖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法律均强调征地是一种国家行政行为,具有一定强制性。但征用土地与没收土地不同,它必须有偿进行,应以补偿为前提。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公共利益最终体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政府的征地行为不仅应重视对失地农民依法进行货币补偿,还应重视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吕华青 《上海房地》2005,(12):30-33
国家高度重视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的补偿问题。2003年1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改进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增加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抓紧研究政策,修订法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征用制度。”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中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确立了公共权利的实施受法律的制约,以及当私有财产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遭受损失的时候应得到相应的赔偿。  相似文献   

12.
杨冬梅 《活力》2007,(8):149-149
党的十六大从全局的高度对加快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活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3.
旧城改建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话题,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旧城改建得失成败的规律,并结合温州掀起的新一轮旧城改建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新思路———“三个超前、五个统一、两个体现、四个改善”,这对我国其它城市的改建工作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刚 《房地产评估》2006,(12):22-22,27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成为日渐稀缺的资源,许多城市已面临无建设用地可用的境地。因此,旧城改造被许多城市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土地位置一般位于市区,区位条件好,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开发商均将旧城改造视为“香饽饽”。而各估价机构遇到的旧城改造估价将越来越多,旧城改造涉及的面较广(如现金补偿、回迁、补交地价款等等),因而旧城改造的估价显得较为复杂,特别是旧城改造的土地估价。如何正确地选择并应用估价方法对旧城改造的土地进行估价成为各估价机构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房屋征收拆迁中公共利益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屋征收的核心问题是公共利益的判断。《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灶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因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可以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16.
土地征收程序以公共利益存在为基础,《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明确列举了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情形,并将公共利益作为适用条件的兜底条款。伴随着城市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公共利益条款适用范围扩展至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各类投资建设计划均有涉及,公共利益认定主体、标准、程序不明,权益救济和监督机制缺位,导致公共利益条款饱受诟病。比较分析域外实践经验,厘清公共利益条款适用范围,统一公共利益界定程序,可保障被征地人合法权益,使公共利益条款更加契合于土地证收程序。  相似文献   

17.
旧城更新中,政府对土地进行了频繁的调控,与此同时地价、房价持续飙升,呈现调控与失效相伴的局面.基于此,论文从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程、政府干预下的土地交易市场、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体制锁定等视角进行了反思,认为问题滋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滋生问题的历史根源,它模糊了权属关系,积聚了历史病疾,而计划与市场的交织演绎出了双轨配置制度下的土地交易困境.地方政府的绝对垄断扭曲了土地竞争市场,而其根源在于: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本身的残缺,即旧城土地资源的法律产权和事实上的产权的不一致,导致了市场交易主体对交易客体的权责不统一,而政府调控所制定的一系列的"制度",因其制度本身的利益短视与部门本位,削弱了作为"制度束"的调控威力,加剧了调控"组合拳"的失效.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土地制度的创新,即基于明晰旧城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政府退出非公共利益的土地交易市场,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划桨"与"掌舵"的分离,以此确保旧城更新中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郭玉杰  孙冬梅 《活力》2010,(7):29-29
土地征用是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强制取得他人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国外学者认为.征用权是最高统治者在没有征得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将财产用于公共目的的权力。是政府与生俱来的权力。土地征用作为宪法特权,其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当交易成本很高时,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可能比市场交易更有效率。千年来.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着“土地和家庭保障”模式,农民的生、老、病、死完全依赖于自身及家庭。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收费机制研究—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土地费的界定“费”,从词意上讲是花费、消耗。它在内涵上是一种补偿,表现为受社会公共机构规制的服务等无形产品的补偿价格,同时又表现为补充国家财力的继补税(伍世安,1998)。而在我国土地费是指根据政府文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用地者在办理征(拨、使)用地手续时或办理土地登记和变更登记时应缴纳的各种费用。二、土地费的现状(一)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政策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规定,收费情况分类如下:(1)1998年重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土地费有:耕地开垦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土地闲置费等。(2)国家…  相似文献   

20.
声音     
《国有资产研究》2012,(7):12-12,14
“对于预算改革这一重塑治理制度和国家政治文化的现象。我认为,公共预算远不仅仅是简单地分配政府资源的工作,他们还是塑造公共生活、国家制度、公众与国家关系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