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准,探究城市人居环境与NPP耦合协调的同步发展状态,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研究辽宁省2000—2015年城市人居环境与NPP之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人居环境与NPP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耦合度均值在0.857~0.953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在0.466~0.601之间,整体上处于濒临失调、勉强耦合协调以及初级耦合协调状态。(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阶梯”式格局,呈现中耦合轻度协调、高耦合轻度协调以及高耦合中度协调三种组合类型区。(3)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投入、政府管理能力、城镇化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等对不同耦合协调类型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采用差别化管理方式推动人居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慧  徐琼  郭尧琦 《经济地理》2019,39(7):233-240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既是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全国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主要位于拮抗阶段,耦合水平较低,时序演变不明显。②全国总体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后期提升至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协调水平仍有待提升,二者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③从空间分异来看,我国省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布集中,空间演变不明显,耦合度西北地区陷入"低谷",其他地区均匀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探索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论文通过构建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综合指数,探究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演化规律,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间我国总体及各区域的耦合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但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濒临失调阶段。部分省份耦合协调度增幅较为明显,如北京、安徽、四川等省份已进入濒临失调阶段,江苏、山东与广东3省已进入初级协调阶段;但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仍处于中度失调或轻度失调阶段,缺乏优质的耦合协调省份。2020年,我国轻度失调与濒临失调省份较多,分别占比38.7%、32.3%,初级协调占比仅为9.66%。  相似文献   

4.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厘清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沿海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沿海城市开发强度加速上升,均值由1995年的2.5254%增至2015年的5.1568%,高值集中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冲积平原,深圳(35.6402%)和上海(35.0359%)始终处于最高一级,资源环境承载力稳步上升且处可载状态,均值由1995年的0.3126增至2015年的0.3825,呈现以长江口为界,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2)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多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非同步性特征明显,深圳耦合度最高,宁德耦合度最低,两者协调度整体不高,以中度失调为主,深圳协调度最高,汕尾协调度最低。(3)各参数对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地理空间非平稳性特征,5个自变量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程度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中国31个省域2003—2017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研究发现,耦合度呈波动上升态势,而协调度先上升后波动下降。从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看,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宁夏的耦合水平和协调水平较低,辽宁、浙江、福建、山东、海南、重庆和陕西的耦合水平和协调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及西藏、青海具有较低耦合水平和较高协调水平,其余中西部地区具有较高耦合水平和较低协调水平。从三系统发展类型看,中部地区、除重庆外的西部地区与河北省属于经济、旅游与生态环境基本协调发展地区,其余省份均属于超过生态环境承载阈值。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相互促进与制约,共同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状态,准确把握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环渤海区域27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各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内部指数水平均处于波动状态,且处于非同步型阶段,各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2)研究区域内城市的耦合度均处于拮抗阶段,且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区域空间耦合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京津冀圈耦合度达到中高度耦合,山东半岛圈和辽东半岛圈耦合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3)研究区域内各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排序呈"橄榄型",处于排序两端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无明显变化,且环渤海空间区域三个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空间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2021,41(6):30-38
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既要富强民主文明,也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章应用区域发展理论和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13—2017年美丽中国5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得出以下结论:(1)2013—2017年,中国大陆各省域美丽中国系统间的耦合度高,系统相关性强;(2)耦合协调度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异质性明显;(3)耦合协调度5年间始终呈现空间集聚分布,具有空间溢出效应;(4)生态建设始终是美丽中国系统协调发展最大的贡献因子,"高质量"经济建设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黄河流域2011—2018年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利用弹性系数法研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水平,研究期间先升高后下降。(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处于中低度水平,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仅出现在省会城市,地区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关系以滞缓型为主,协调型占比较少,衰退型占比较多,耦合状况较差。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评价了2011—2015年厦门市城市生态化与智慧城市耦合协调关系,并对该区域城市生态化与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进行了5年预测分析。结果显示:(1)整体上看,厦门城市生态化与智慧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良好,且城市生态化水平高于智慧城市建设水平,5年间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差值日益缩小;(2)相比2011年,2012年厦门市智慧城市与城市生态化建设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别增幅56.6%和58.7%,耦合协调逐步趋于高水平协调;(3)如果2016—2020年厦门市智慧城市与生态化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延续2011—2015年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比2015年增幅将达到97.5%,未来厦门市智慧城市生态化建设程度会愈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孙继琼 《财经科学》2021,(3):106-118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日益提升的变化趋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经历了从"发展滞后"到"保护滞后"的转变;(2)耦合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化态势,耦合关系处于拮抗阶段;(3)耦合协调度日益提升,呈现从"失调"向"协调"的转变趋势,区域层面表现出从"上游当先"向"中游超越"再向"下游领衔"的演进路径;(4)预测结果显示,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在2022年突破0.8,进入良好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1.
运用熵值法、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2008—2017年云南省农业子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逐年稳定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缓慢提高;(2)云南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增长,环境系统则持续下降,成为制约云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3)研究时段内,云南省各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都有所提升,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于东部地区;(4)云南省各州市仍处于较低耦合水平,基本协调发展阶段,可分为低耦合极不协调区、低耦合较不协调区、低耦合基本协调区、低耦合比较协调区、拮抗耦合基本协调区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2006—2020年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通过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及QAP方法研究耦合协调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呼包鄂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城市群内部高耦合协调度基本集中在省会城市。(2)稳步建设阶段的城市群耦合协调空间网络结构相较于引导培育阶段的城市群更为复杂。同时,各城市群内耦合协调空间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邻近指向和中心城市指向。(3)7个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较低,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较弱,城市群具有显著核心—边缘结构特征。(4)地理邻接、绿色创新一直是城市群耦合协调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而对外开放差异、交通设施差异却呈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以2005—2014年为分析期,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发展之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分析期内三大系统耦合度C均高于0.9,处于稳定的高度耦合发展期。耦合协调度在0.4~0.95之间有所波动,呈逐年上升趋势,整体上实现了由濒临失调逐步向优质协调发展的良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时空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益之间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创新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系统整体处于低协调发展阶段,距离良性协调耦合阶段还有较大差距;耦合协调类型以低度协调为主,中高度协调的省份数量不多,均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显示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耦合度的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而耦合协调度则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并且这种集聚趋势在进一步增强;将耦合度和协调度结合起来,可以对研究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立足干旱区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总要求,以新疆荒漠化治理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引入耦合协调模型以及GM(1, 1)预测模型测度系统耦合协调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情况,构建荒漠化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荒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内在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通过荒漠化工程的实施,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逐步发展到协调发展阶段,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仍处于不断协调过程中。GM(1, 1)模型预测表明,未来5年三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16.
运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厘清2016年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耦合关系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1)旅游产业发展呈现空间非均衡性,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旅游资源要素是主要动力,人居环境水平整体较高且空间差异不大,北京人居环境水平最高,西藏最低,居住环境是主要动力。(2)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大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非同步性特征明显,山东耦合度最高,宁夏耦合度最低,两者协调度整体不高,以濒临失调类型为主,广东协调度最高,西藏协调度最低。(3)影响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单项指标障碍因子方面,人居环境指标的障碍度高于旅游产业指标的障碍度,子系统障碍因子方面,障碍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旅游资源要素旅游人力资源旅游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中国区域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省级单元的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系统整体上处于中低耦合阶段,东部省、直辖市(北京、天津)的耦合度、协调度相对较高,西北、西南省级单元则相对较低。根据各省级单元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谐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磨合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拮抗区及信息化、新型工业化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继而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与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变截距模型分别探讨协调度的内外部机制。结果显示:从内部机制看,区域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含量与人力资源要素对信息化程度高度依赖,但经营效率却受信息化程度影响相对较小;从外部机制看,居民生活水平与对外贸易对协调度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而工业规模的扩张对于二者的协调却产生负向效应,固定投资并未对协调度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厉建梅  单梦琦  齐佳 《经济地理》2022,(10):201-207
文章通过构建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1—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市域的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各城市文化发展不平衡;生态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各城市生态发展水平差异较小;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2011—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协调度水平偏低,多数城市处于中度失调或严重失调。(3)从空间相关分析来看,全局方面,大运河文化带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各城市之间呈空间集聚性,且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局部上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0—2017年北京怀柔区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若干指标,对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别对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程度。结果显示,2010—2017年,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介于0.925~0.999之间,差别较小,但耦合协调度由于受政府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在0.416~0.822之间波动较大。论文根据怀柔区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波动的问题提出注重建立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以促进两系统向优质协调发展状态过渡。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9—2014年全国31个省市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的创新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企业创新发展水平呈稳定的上升趋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呈现波动上升和缓慢增长的趋势,并且一直滞后于企业。(2)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空间分异显著,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而西部地区则徘徊不前。(3)政府扶持程度、产学研联系强度、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企业规模、国有企业比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发展水平与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但对各区域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