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力 《技术经济》2014,(3):108-112
在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除政府配给外,企业还可通过减少产量、生产绿色产品和购买碳排放权来获得额外的碳排放权。比较了不考虑和考虑固定成本两种情形下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与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不存在固定成本时,随着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的提高,企业的最优产量逐渐减少,企业利润先降后增,企业由买入碳排放权转为卖出碳排放权;当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存在固定成本时,随着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的提高,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固定成本的取值范围扩大。结论表明,碳限额与交易政策在控制碳排放和促进绿色制造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为占据碳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定价权成了各国之间争夺的焦点.文章基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市场的特征,从金融市场视角分析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因素:一级市场中,主要表现为减排目标、减排技术、管理成本以及市场风险等;二级市场中,主要表现为能源价格、预测价格水平等.并从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价值估值方法、碳交易风险管理体系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建议,籍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控制碳排放的国内国际承诺,我国已在7个地区试点了碳交易。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部门,在现有碳交易试点和未来全国碳市场中,都是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本文结合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电力行业参与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新动态,从发电侧和电网侧识别碳交易市场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发电侧因素包括发电类型,配额确定和分配方式,减排方式。以此建立发电企业购碳度电成本占平准化供电成本比例的评估模型,根据已公布的碳交易规则和发电厂工程设计参考指标,定量测算了广东、上海碳交易试点对三类典型新建火力发电厂的影响。初步研究表明,碳交易试点将不同程度地增加火力发电企业的购碳成本但在当前碳试点的基准设置和碳价水平下,碳交易对发电企业的影响比较小。电网企业主要排放包括六氟化硫排放和输配损失导致的碳排放,根据现有文献数据对二者进行了估算,认为输配损失导致的碳排放存在外部不可控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电力行业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设计完善的碳交易体系能够为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合理的碳排放权分配和定价机制能够通过形成有效的价格信号来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本文提出了一个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碳排放权定价与分配的混合机制,该机制通过结合单一价格机制和单一数量机制的优点,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激励,促使企业将其自身真实的排放信息上报给决策者,用以制定最优政策目标。基于我国投入产出数据以及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并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仿真模拟对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混合机制的减排效果优于单一碳税机制和单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最接近于完全信息情景,因而能够在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碳价信号。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分析我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基础上,文章从碳交易机制设计和市场运行两方面重点分析较为成功的上海试点。发现虽有证据表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单位产值能耗的大幅降低;但碳交易体系存在市场交易活跃程度较低的问题,会弱化其价格发现功能,继而影响降低碳减排成本的效果。通过总结上海的经验,文章对未来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减排压力之下,企业将面临产品市场、碳交易市场的双重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都将碳交易价格视为外生变量,并忽略了碳交易市场的影响。文章将碳交易价格波动作为核心问题,通过构建收益函数模型,以单位产品碳减排量为研究切入点,将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内在化,分别分析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与碳排放权市场价格固定,以及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与碳排放权市场价格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最优策略以及单位产品碳减排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引入经典的供需理论,结合VAR模型,研究我国碳排放权价格对新旧两类能源企业股价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权价格与两类能源企业股价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碳价波动会对两类能源企业股价产生显著影响。受到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传统能源企业股价在初期呈现正向影响,然后转变为负面影响,并且这种负面影响要远远高于初期的正向影响,长期会呈现微弱的正向影响。新能源企业股价受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但前期受到正向影响后,并未能持续下去,反而转变成负向影响。因此,建议传统能源企业要适当投资新能源以规避碳风险;政府也要切实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以降低新能源的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8.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计划在2030年设定碳排放总量最大限值,为此我国将逐步扩大碳交易市场版图,进行跨区域碳交易。然而由于全国性碳交易立法缺失和地方性立法差异性较大,导致跨区域碳交易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在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协调机制,对碳配额"适区"分配,跨区交易,集中监管,联动执法,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立法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欧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配额现货与远期的发展运行经验和我国碳交易试点运行接近5年的客观情况,文章以上海区域2016—2017年的交易数据为基础,运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和横截面方差比对碳排放权现货价格和碳远期价格的相关性和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系数和理论相比不是很高,可能与我国碳排放市场发展不成熟、金融产品并没有普遍推行、种类单调有关,也和碳远期产品距离到期的时间远近、产品的属性以及远期市场与期货市场存在区别等有关。尽管两者价格在短期内可能存在偏离,但是在长期它们最终会趋于一致,两者存在收敛性。因此,我国应该尽快推行金融衍生产品,早日建立全国统一排放市场。  相似文献   

10.
碳权分配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的重点而备受关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试点省市并未采用统一的碳权分配原则。虽然拍卖比免费原则在绩效上更优,但碳权分配的动态混合机制更适合处于碳交易初期阶段的中国。基于欧盟十二个样本国家2005~2011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分析,证明了祖父原则的弊端以及行业减排潜力的差异性。因此,中国应主要以行业原则免费分配碳权,配以少量拍卖,以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行业发展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潘敏  王晨 《经济纵横》2022,(10):73-81
2021年7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由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范围。作为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其在试点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2013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2009—2019年175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对微观企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显著减少了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交易试点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研发创新从而作用于企业碳减排;碳交易试点对大规模企业的碳减排效应强于小规模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碳减排效应强于国有企业。为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纳入条件已经成熟的行业;重视企业研发创新在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相应地推出有一定针对性的措施;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已被多个国家的实践证明是一种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市场手段。随着碳交易的发展,已经出现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管理条件和要求的多种碳交易体系。信用型碳排放权交易因其限制污染物排放潜力较高,减排成本和管理成本低等优势已被多国采用。但在具体实施中,因对信用型碳交易规则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其效率下降。文章在分析信用型排放权交易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智利排放补偿计划的交易规则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信用型碳交易体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权交易因其灵活的市场机制而成为碳减排的重要手段。2013年开始,我国陆续启动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近期,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中国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文章通过开展各碳交易试点在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和核实机制、交易制度和惩罚机制等方面制度设计的梳理比较,总结碳交易试点工作实践经验,为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碳交易机制、补贴机制以及碳交易及补贴机制下,一个二级供应链中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竞争的差别定价策略,通过求解Stackelberg博弈模型得出单一的补贴政策并不能激励制造商进行节能减排,应与碳交易机制结合使用,其节能减排效果优于单一的碳交易机制。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分析验证了碳交易及补贴机制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碳交易价格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普通产品的零售价批发价均升高,低碳产品的价格均下降,普通产品的销量下降,低碳产品销量上升,碳排放总量下降;随着低碳补贴的增加,普通产品的零售价,低碳产品的批发价、零售价均降低,普通产品的销量下降,低碳产品的销量上升,其中低碳产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对低碳补贴的反应更加敏感,使碳排放量降低的同时还提高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从理论上能反映企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是碳交易模型中的均衡成交价格,但以往研究影子价格测算结果均与实际交易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采用二次型方向性距离产出函数,进一步对考虑能源结构和产业因素下的二氧化碳省域影子价格进行测算,以求更符合实际,并将结果与实际交易价格比对。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不同地区、不同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均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交易试点影子价格与交易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价格之差主要源于行业覆盖、碳配额发放制度和交易政策引导差异。为有效控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未来应加快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鼓励碳交易,并在建设推进中充分考虑地方性产业及能源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降低碳排放量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而碳交易规制被认为是降低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文章主要研究在碳交易规制下,企业如何控制其最优订货策略。通过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最优决策,并用算例验证了得到的结果,分析了碳排放限额和碳交易价格变化对总成本和总碳排放量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企业对于传统能源的消费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传统能源的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以我国的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碳交易价格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国内外的主要传统能源价格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各传统能源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是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省,在该省顺利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对推进全国低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碳配额的合理分配是交易机制顺利运行的先决条件。科学开展河北省碳市场配额分配,必须结合河北省情实际,针对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赋予的省级决策权限,对碳排放免费分配配额、重点碳交易管理行业、配额免费分配方法和标准三个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河北省构建科学可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郑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146-149
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已成为欧美等国实现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之一。虽然我们有非常丰富的碳减排资源和极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发展非常落后,目前还没有设立相关的碳期货及碳交易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创新产品。面临全球碳交易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探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可行性,以掌握碳交易及其定价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加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普遍关注。碳交易机制作为低碳经济下新兴减排措施,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碳交易机制的广泛实施,使得碳交易市场也因此成为部分减排成本较低企业的新的利润来源点。文章依托碳交易市场提供的经济环境,基于非合作博弈理论,建立碳交易市场上碳排放配额供给企业(碳商)之间的重复博弈模型,并结合"针锋相对"策略和惩罚策略,研究发现在资金贴现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碳商可以通过调整惩罚碳排放配额供给量,防止合作方出现单阶段偏离,确保实现长期合作。根据建立的模型,设计计算程序,得到了碳商在长期合作策略下的纳什均衡碳排放配额量和获得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