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虚拟社会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虚拟关系管理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是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影响广、情绪化、突发性等独特特征。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监控与引导,需要收集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研判,了解舆情的产生及演化机制并进行安全预警与引导。  相似文献   

2.
王蕾 《商》2014,(24):196+175-196
当今是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它由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大众传媒是一股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它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但事物均有两面性,大众传媒对于受众也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本文概括了大众传媒对受众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帮助引导大众传媒走上良性发展的渠道。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8,(1)
网络是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标志和特征,同时网络还是新媒体的载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互联网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也不断涌现,为人们日常使用互联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媒体中还充斥着大量的社交平台,供人们在网络的世界中娱乐、社交或者发表言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网络数据收集法等对网络舆情引导展开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网络舆情的概念及传播特征,接着分析了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给出完善网路舆情引导的对策[1]。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日趋活跃的网络舆情对于我国舆论宣传和社会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然成了政府当前的燃眉之急,因此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地做好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让政府更好地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主要论述政府网络舆情中政府的引导机制作用和需要改进之处,结合诸多现有的文献和著作,对政府网络舆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几个突发事件着手,建议主要从制度创新、人员网络技术培养以及健全网络法制等方面完善政府相关职能,从而进行有效的政府管理。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是公众网友通过互联网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带有个人情绪的言论和观点的集合,其具体载体为各种网络应用形式,如论坛帖子及跟帖、新闻评论、微博等。网络一方面给了我们一条疏通网民心理情绪意见的通道,同时也存在容易被利用的风险,本文在分析了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的日益增大,跟踪监控并引导网络舆情的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如何跟踪,监测城市舆情以便于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管理的决策,也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艳妮 《中国报业》2023,(24):120-121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及时响应与快速处置、透明沟通与信息公开、重视正面宣传与引导、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丹丹 《中国报业》2022,(23):30-31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对新闻事件的舆情处置反映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面对新闻事件,媒体在做好报道的同时,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推动新闻事件的良性舆论走向,为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兴起,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成为舆情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同时微博的发展亦是一把双刃剑,深入分析微博舆情生成和演变的规律,着重提出微博舆情引导策略,对于积极发挥微博的力量,有效引导微博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韦彪 《中国报业》2023,(22):226-227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呈现出多样性、随意性等特征,为高校舆情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对高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和管控,关系着整个社会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基于此,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舆情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引导流程,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建议通过加强情绪疏导通道建设、建立完善机制、培养意见领袖等举措,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维护好高校形象,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1.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月 《中国市场》2015,(11):203-204
本文从当今社会网络背景出发,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定义,总结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速、传播内容易产生偏差、传播内容的突发性三个特征。从影响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的智力引导因素和非智力引导因素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最终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朱海 《现代商贸工业》2014,(11):169-170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逐步爆发,社会弱势群体针对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的不满情绪日趋强烈。网络的不断普及使这些情绪在网络中快速传播,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部门却缺少必要的、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引导机制。当面对网络业已爆发的网络舆情时,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控并化解舆情,就可能滋生新的突发事件,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更大破坏。因此,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考虑,提高政府部门的舆情引导能力,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公共卫生舆情频发,呈现出信息碎片化、高度依赖新媒体、朝自组织演进等新变化,公共卫生舆情治理面临来自舆情引导、媒体融合、社会大众、技术层面等方面的新挑战。应对公共卫生舆情,应落实主体责任,提升媒介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4.
周巍 《中国报业》2013,(4):38-39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社会信息监管带来巨大冲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顺应国情构建出准确反映舆情、及时发现危机、有效引导舆论的监管模式是保障互联网快速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舆情监管为入口对监管模式提出初步构架。  相似文献   

15.
陈树根 《中国报业》2012,(6):173-174
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在对大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就业导向作用的同时,使大学生就业两极化的心理非常明显。它是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获知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直接作用弱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不利作用。当前,应当增强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预警作用,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飏 《商》2014,(8):147-148
突发事件的频繁爆发使得当前微博舆情危机呈多发趋势。在突发事件发生背景下,一旦微博舆情遭遇宣泄不畅,引导不力,便会对政府的公共形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微博舆情的定义和要素的进行分析,探讨其演变过程,并结合政务微博的特点与微博舆情要素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政务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公共信息集散地。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电子邮件到新时期的播客、播客、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衍生的各种新媒体,为公众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媒介渠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对高校应急管理产生了影响。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事件,危及校园安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个人言论和行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关乎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从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入手,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剖析了其特点,进而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加强网络政工队伍建设、加强网监制度建设、提高媒介素养、培养"论坛领袖"、提高网监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监控和引导网络舆情,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疫情信息的集散地,加强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引导格外重要.当前,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真实信息披露和虚假信息源头治理不及时,非主流媒体舆情引导不到位,以及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建议通过开设统一的信息管理和公布平台,加强自媒体的内控和外控,建立健全专门的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部门等途径加...  相似文献   

20.
闫子俊 《商》2014,(31):169-17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称: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扩大,网络舆情成为社会总体舆情中愈加重要和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引导主流舆情的导向。自2003年“非典”发生之时,形成了较大的舆论风波,严重地考验了我们的党和政府,自此,学界普遍开始关注“公共危机”这个概念。正确认识网络舆情,认识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运用危机管理的原理,找出一套适合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方法,加强学习,及时预防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