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科技资源配置分为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采用超效率CCR模型对京津冀科技资源研发阶段与转化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低于科技研发效率;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严重分化现象;产业结构和经济开放程度分别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阶段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京津冀城市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同时,应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区域总体创新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2.
将科技资源配置分为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采用超效率CCR模型对京津冀科技资源研发阶段与转化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低于科技研发效率;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严重分化现象;产业结构和经济开放程度分别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阶段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京津冀城市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同时,应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区域总体创新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与一般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有其特殊之处,且创新环境在不同创新阶段影响不同,然而既有文献对此关注较少。将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研发和市场转化两个阶段,运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2011—2016年中国各省份及经济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两阶段均处于较低水平,且都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技术研发阶段效率逐年递减,市场转化阶段效率逐年递增;区域产业规模对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但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非常显著,呈倒U型关系;区域研发资源和区域研发环境正向影响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区域经济资源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市场环境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大部分经济区域技术研发阶段创新效率,但没有促进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创新效率;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各经济区域的市场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4.
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助力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是中共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议题。采用Super-SBM两阶段DEA模型、Dagumn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基于价值链视角对我国高技术数字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高技术数字制造业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数字制造业创新效率离最优状态还存在差距,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区域间和区域内创新效率差异较大,两阶段差异来源呈现出不同特征,并以2016年为界出现较大变化;2016年以后,中部地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均具有σ收敛特征,全国层面具有显著的空间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特征,东部地区的空间绝对收敛特征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结论有助于从价值链视角全面客观了解我国数字制造业创新效率现状,从而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避免区域数字“鸿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回归方程,测算智能制造企业两阶段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涨幅较小,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高研发高转化和低研发低转化类智能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创新效率优势明显,个体和行业差异均较大;科技水平、资产规模、创新基础环境、股权集中度对两阶段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政府支持、人才结构、市场结构对技术研发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经济转化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最后,从制定合理有效的政府支持政策、完善科技投入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机制、合理调整创新人才结构4个方面提出提高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绿色研发投入活动是整个绿色创新链的前端环节,工业企业的绿色研发投入是中国进行绿色创新的重要阶段。通过构建包含共享投入、共享产出和中间产出的两阶段DEA模型,从技术开发和经济转化两阶段视角出发,对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企业绿色研发投入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企业绿色研发投入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区域发展差异较低,东部地区的整体水平明显高于东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经济转化的效率均值优于技术开发的效率均值,技术开发效率水平低下是绿色研发投入整体效率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将环境效应纳入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框架,构建了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测算了2009—201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和分阶段(科技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探索了安徽全省、皖江示范区和非皖江示范区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并利用Tobit模型检验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安徽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整体效率偏低,其中科技研发效率不高是主要原因;皖江示范区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均明显高于非皖江示范区的工业企业;FDI对科技研发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创新氛围、产学研合作和政府支持则起阻滞作用;创新氛围、人才支持有利于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而应用研究、FDI和环保投入对成果转化效率起负向作用,税收优惠对两者的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基尼系数估算全国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 SBM 模型测度全国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构建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装备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 全国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地区差异明显;装备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显著的N型关系,具有双重门槛效应;东部、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呈递增的正向非线性影响,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先降后升态势,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N型关系;研发投入强度、能源消耗与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城市化水平、环境规制与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应增加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化、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9-2019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将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区位熵指数对产业集聚度进行测量,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区域创新效率,构建两阶段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并未呈现传统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并且知识生产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高于成果转化阶段。同时,面板随机前沿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不利于区域创新,而来自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会在知识生产阶段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给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引入工业“三废”和CO2等指标的情况下,本文基于共同前沿理论,利用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的DEA模型测度分析2003-2010年各省份企业绿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效率以及区域间的技术差距,并对无效率值进行分解,最后检验两阶段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考察期内中国企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偏低,且均呈现下降趋势,各阶段纯技术效率持续减少是其主要原因。与传统效率相比,绿色效率值更低,绿色与传统成果转化效率省际排名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经济效率不高省份在技术环境效应转化中依然落后。②各省份、区域间效率差异明显,TGR值显示,东部地区两阶段创新技术水平均高于中西部,且存在差距继续扩大的风险。大多数东部省份两阶段无效率主要受制于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而生产技术差距和管理无效率则是中西部省份的共同制约因素。③国有经济比重、外商投资和技术交易环境对科技研发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企业规模则起阻滞作用。技术交易环境优化显著促进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而企业规模和国有经济比重具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采用SFA方法测算中国高技术产业2000—2012年的研发效率和转化效率,发现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都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和市场化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研发支出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两阶段创新效率都有正向影响,但政府研发支出的效果较小,知识产权保护在研发阶段效果明显;企业研发投入对研发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转化效率有更大的正向作用,市场竞争有利于两阶段创新效率提升。在市场机制下,企业应该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政府建立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拓展多阶段DEA模型的应用,文章充分发挥四阶段DEA模型和Bootstrap模型的优势,利用组合分析模型对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DEA模型选取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研发机构个数作为投入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利润总额作为产出指标,同时考虑宏观经济水平、市场劳动力供给和金融支持等环境因素对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考虑环境和统计噪音,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呈现显著的"U"型波动趋势.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组合模型实证发现产业效率呈非显著性"U"型变化,创新水平差异不明显,大部分介于0.8~0.9之间,处于非效率状态;技术驱动和环境因素对创新效率提升发挥双重作用.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产业的技术进步指数(TC)均大于1.  相似文献   

13.
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制度创新分为经济市场化、对外开放和城市化改革三个领域,理论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市场竞争等机制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而城市化改革则能够通过要素的集聚效应以及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途径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促进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推动国内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基于环境规制作用机理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其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影响机制,引入松弛因子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2006—2017年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就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稳定提升趋势的背景下,环境规制对其直接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为非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市场激励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则分别表现为“U”型和倒“U”型显著性直接影响;间接效应检验中,环境规制能够引发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其中,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使用两阶段共享投入DEA测度地区绿色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消费结构升级与地区绿色创新效率之间的空间交互关系,研究发现,整体上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地区绿色技术开发效率和转化效率提升,且存在空间溢出性;但是仅绿色技术转化效率对消费结构升级有显著的反作用,而绿色技术开发效率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不显著。分地区的检验结果表明,互促作用在东部地区最突出。进一步使用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实证发现,消费结构升级对绿色技术开发效率和转化效率均存在金融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门限效应,并且对绿色技术转化效率有更高的门限值。  相似文献   

16.
促进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推动国内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基于环境规制作用机理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其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影响机制,引入松弛因子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2006—2017年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就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稳定提升趋势的背景下,环境规制对其直接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为非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市场激励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则分别表现为"U"型和倒"U"型显著性直接影响;间接效应检验中,环境规制能够引发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其中,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代表,利用SFA模型从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对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效率在研发阶段约为0.565,在转化阶段约为0.470,企业间差距较小;研发阶段创新效率较高的企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转化阶段则集中在新疆和辽宁,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可以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防止“中部塌陷”的有效渠道;研发阶段创新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软件等行业,转化阶段则集中在水利、制造业等行业,这些是创新驱动“中国智造”的直接力量。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速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关键。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型NSBM模型,测度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两阶段效率,并探讨效率演变的时空特征和内在机理。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阶段效率均呈下上中游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下游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处于要素配置优化推动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高高”特征;中上游地区处于粗放式集聚加剧要素错配的阵痛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低低”特征。技术研发效率不高是导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投入导向和关联错配导致的中游塌陷与局部效率洼地,会加剧区域效率分化,最终演变为全局低效率。为改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局部高效、全局低效的不利境地,实现创新效率提升,需强化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完善市场科技服务体系,树立质量效益型研发目标。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高端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结合理论文献分析和实践要求,本文认为,制造业高端化是指制造业由低技术、低品质、低附加值环节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环节演变的趋势,是价值链地位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当前,中国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存在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基础薄弱、产品质量偏低、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等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技术技能人才缺乏、投资能力和意愿不强、发达国家打压遏制等。建议加快提高制造业科技创新水平,着力提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加大制造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效率的角度出发,采用基于串联的两阶段DEA模型测算2011-2015年30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效率及其子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R&D经费筹集来源对工业企业创新不同阶段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效率2011-2014年呈上升趋势,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其中,转化效率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按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平均研发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工业企业成果转化效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从R&D经费筹集来源看,政府以税收补助的方式更能促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提高,而在技术成果转化阶段则企业自有资金能显著促进转化效率提高,政府直接补助对企业总体效率和各阶段子效率都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