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旅融合发展问题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在政策推动和产业发展的作用下,文旅融合已成为当前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本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文旅融合深度不够,西南民族地区表现出文旅资源共用共享界面窄、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层次浅、产品沉浸式消费功能弱、文化和旅游产品结合花样少、文旅产业链协同性水平低等现象,并提出今后应从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产品与市场精准化融合、产业链的延伸三个层次的深度融合模式出发,助力西南民族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杨宇 《中国商论》2024,(6):79-83
文旅融合是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大运河高质量开发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展示大运河文化底蕴,并融入时代和社会需求,推动地区联动发展。在大运河文旅资源和特色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大运河文旅融合动能爆发的若干途径,并深入挖掘文化遗址,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和文创产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积极探索“大运河+X”的文旅开发方向,创新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和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省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璀璨的文化特色。很多地区的特色文化还没得到充分的开发,或者说没有得到商业范畴的大范围推广传播。结合文旅项目的开发和创新,可以使我们国家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促进品牌、商业多元化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本刊采访了整合营销专家、时趣SVP赵赫,他从创意升级、IP打造、消费者沟通等角度,与我们分享了他在文旅创新领域的经验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乡村旅游是一种依托乡村资源,以乡村自然景观、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为基础的旅游形态,满足消费者游览观光、认知和情感体验等个性化需求的旅游方式。文旅融合则是强调重视旅游文化内涵建设,挖掘乡土特色,通过本土文化的嵌入凸显旅游文化特色,提升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辨识度。本文以大余县丫山旅游度假区为案例,来探讨乡村旅游在产品端、营销端、服务端如何做好文旅融合。  相似文献   

5.
大众旅游时代,公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游客越来越热衷于人文历史景区,文旅融合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文旅公共服务的融合又是文旅融合的难点和重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二者的融合既要充分发挥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文化传播功能,又要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使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充分涌动。本文以天津市为例,根据实地调研、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了天津市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现状,并对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的路径,主要包括抓住游客体验,创新文旅公共服务供给手段;注重对公共场所文化氛围的营造;引导社会力量,打造社区化文旅公共服务;挖掘文旅公共服务需求,倒逼数字文旅产品升级。  相似文献   

6.
大美城市建设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但往往忽略文旅信息的传播工作,这将阻碍"地球村"时代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温州市是我国知名城市,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但文旅信息的翻译未能跟上时代步伐,大大影响了城市形象的提高,需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升文旅信息的翻译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以文兴业:文旅融合时代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如今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通过挖掘地方资源,将其激活、价值延伸、变现,在繁荣文化旅游市场的同时,实现了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而"千镇一面"、文化内涵薄弱、区域联动不足也暴露出部分旅游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旅融合时代下旅游特色小镇差异化建设创新发展的路径应立足内容为王,进行差异化小镇I P打造,要"以文兴业",书写独特的产业故事和小镇故事,并通过深入探究游客文化心理,进行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打造,推动消费者在旅游特色小镇获得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科学规划布局,系统化联动小镇开发,从而真正实现旅游特色小镇I P高质量的开发与打造。  相似文献   

8.
陈明月 《中国商论》2023,(22):25-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国情特征的准确把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大背景下,红色文旅是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乡村振兴应抓住红色文旅发展良机,坚持自我革命,合理有效开发、创新及整合,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助推红色文旅发展,从而达到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实现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赵昊琛  王慧 《北方经贸》2023,(3):141-143
当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产业融合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从产业链角度可以将目前文旅产业融合模式归纳为“特色文化主导型旅游产业链、旅游主导型文旅产业链、文旅主导型衍生产业链”等三种基本模式,上述模式各有其优势及适用性。沈阳市唯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根据各类资源的不同特点,选择富有本地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方能推动当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月26至28日,由中宣部、文旅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省文旅厅举办的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汉举行。此次文旅博览会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承办。活动为期3天,设有“湖北·武汉之夜”专场推介会、中国文旅高峰论坛及四个分论坛、首届“湖北礼品”评选展示、艺术品展览和拍卖等多项文旅推广活动。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艺术品拍卖活动是本届文博会的9项配套活动之一,在A2-18展厅举行,于27日开幕,该活动由湖北省文旅厅主办、省拍协等协办,湖北诚信拍卖有限公司承办。  相似文献   

11.
夏丹 《中国报业》2023,(3):66-67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是对城市化进程提出的明确要求“芝罘仙境”是烟台市打造的重点文旅项目,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对这一项目全程策划、融媒体传播,使街区得到深入传播与推广,成为历史文化项目传播的一个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包容性和渗透性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以二者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多元化战略的选择。作为红色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红色旅游,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创新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成为培养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山西省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重要素材,在山西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依托红色文化,并和多种形式的旅游相结合,使红色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增强新时代红色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以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是品牌国际化建设的新举措。数字经济是无锡"三大经济"的重中之重,政府应重视数字经济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因此,无锡应乘势而上,以数字媒体夯实文旅品牌国际化建设,通过数字媒体手段让无锡形象和地标在国际上加快传播并识别;以数字内容供给为无锡文旅与科技融合发展增添新活力,将非遗文化数字化,打造文旅品牌国际化建设和文旅融合多元化发展;以举办各类展会和节事节庆活动打造全球文旅融合交流合作新平台。未来"十四五"期间,应深化"互联网+",开发新型优质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把文旅品牌做强做优,提升文化旅游整体竞争力,打造现代化文旅产业新高地,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来推动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是新时代旅游发展的新路。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重庆积极响应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创新性开展"双晒"活动(晒文化·晒风景),全面展现重庆各区县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其"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发展主旋律。通过对重庆"双晒"活动的全方面梳理,总结其经验,以期对其他地区文化旅游宣传活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升级的一种特色方式,其能够改造现有产业的结构,对于我国民族地区而言,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则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的长效化发展。目前青海省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诸多积极探索,但就实际发展成果来看,当地文旅融合实践还存在一定问题。文章主要结合青海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成效等分析当地发展问题,由此提出提高当地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建议,以供青海各地方政府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山西拥有作为煤都、镁都、铝都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全国首屈一指,人文资源方面也非常丰富。山西将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打造八大文化品牌,即: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太行神韵、古建瑰宝。  相似文献   

17.
李梓杨  王慧 《北方经贸》2022,(1):152-154
文化主题民宿结合区域优势,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注重个性化发展,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成为民宿找回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优势的发展突破口。目前,国内文化主题民宿产品主题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体验与消费追求。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应致力于:提炼主题文化精髓;营造个性化主题文化氛围;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及主客互动水平,实现文化主题民宿的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西作为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底蕴不足、资源开发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许多特色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开发。特色旅游开发的对策是: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合理统一规划;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加大投资力度,保证旅游资源充分开发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树立文化山西的特色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9.
刘蕾  吴佩烨 《北方经贸》2022,(5):147-149
当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产业融合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如何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应从高质量发展视角,研究提升沈阳市文旅产业融合成效的对策,在对沈阳文化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及文旅融合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期构建优质文旅融合型产品体系,并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强化政府作用、建立沈阳市文旅资源数字化平台、打造特色文创IP、制作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等实施对策建议,旨在为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推动沈阳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陶瓷文旅融合是传承传统陶瓷文化、挖掘陶瓷文旅资源潜能、催生陶瓷文旅新业态、实现陶瓷文旅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基于共生理论,分别从共生条件、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四方面解构了陶瓷文旅融合的共生要素,再结合景德镇陶瓷文旅融合实践提出其共生发展策略,为促进陶瓷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