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环境下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低碳环境下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具体策略,包括树立绿色物流管理理念、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包装、健全绿色物流制度、制定绿色物流政策,希望能给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煜华  张莉娜 《财会月刊》2023,(21):124-131
基于2005~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与非双试点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低碳城市单试点政策和创新型城市单试点政策相比,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能够协同提升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而且先成为创新型城市试点再成为低碳城市试点能更有效地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通过提高地区财政支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中更显著。研究结论验证了低碳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协同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未来试点政策组合和引导制造企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物流正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文中基于系统论角度,对城市物流服务网络进行了分解,分析了城市物流服务网络的超网络特征和均衡问题。最后,提出了城市物流低碳运营政策的设计流程,给出了低碳运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田原  宋欣迪  吴凯 《物流科技》2022,(20):85-87
煤炭物流运输业对环境有较大污染,是造成生态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新时期,煤炭企业应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低碳经济理念,积极推动煤炭物流的绿色转型发展,解决当前煤炭物流存在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物流运行结构等方式,有效地推动煤炭物流的绿色发展,实现煤炭物流体系的优化。基于低碳经济背景,文章首先阐释了煤炭绿色物流的概念,然后分析了煤炭物流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煤炭物流转型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低碳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城市低碳绿色消费的主要特征包括示范效应凸显、物质与精神并重、健康观念驱动和关注减少浪费。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城市低碳绿色消费面临着收入分配结构、价格因素、供需错配、消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未来需要从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增强居民低碳绿色消费意愿和能力、提升低碳绿色消费供给质量、发展绿色公共消费等路径入手,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低碳绿色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6.
赵松岭 《物流科技》2012,(6):103-105
从保定市建设低碳城市入手,分析了保定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从低碳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逆向物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保定市在建设低碳城市中的物流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电商经济背景下,物流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运输枢纽,成为日常百姓所需的重要获得渠道。在国家和世界倡导低碳经济的时代,绿色物流成为物流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文章先分析绿色物流管理的意义,之后在罗列绿色物流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总结绿色物流管理对策,目的是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物流行业的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物流业碳排放现状着手,分析了低碳视角下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及低碳化设备应用、行业政策法规完善及标准制定、低碳物流理念普及与低碳人才培养、外部激励机制推进、低碳物流技术研发、企业低碳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低碳视角下发展绿色物流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中根据长株潭地区低碳物流发展现状,从完善低碳物流的政策和法规环境,统一物流规划,制定低碳物流指标,开展物流税收方面的改革,加快低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设置低碳物流监管标准等六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宋少波 《物流时代》2011,(10):70-71
在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象征的今天,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城市绿色物流、低碳物流和环保物流逐渐成为城市物流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杨光华 《物流科技》2012,(12):32-35
在分析低碳物流系统结构特征和动态反馈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低碳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进、政策制度建设都对降低物流碳排放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政策制度措施效果最明显。因此,发展新能源技术、减少车辆碳排放、使用低碳运输模式,采取低碳物流制度建设、提高企业和公众低碳意识是低碳物流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2.
物流业作为河北省的第二大产业,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空间,本文从低碳经济入手,提出了低碳物流的概念,分析了河北省发展低碳物流的必要性,并从建设绿色供应链、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建设低碳物流园区、KPI指标体系能耗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河北省在发展低碳物流中的整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缺乏明确方向指引的现实,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框架,并从城市规划、低碳产业、水资源、能源、固体废物、绿色交通、生态安全、低碳社区、绿色建筑及实施保障十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中国的生态城市发展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正确引导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低碳城市建设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低碳城市包含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本文通过分析低碳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阐述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及制约因素,构建了低碳城市的五大支撑体系框架,即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金融、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提出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市民多主体参与,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政策协同视角,利用2004-2017年中国1890个县域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分解和三重差分模型,从“质”和“量”两方面考察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协同减排效应,从区域、规模与减排压力方面对其异质性进行了拓展分析。研究发现,低碳城市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叠加加速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从“质”的方面来看,在低碳城市基础上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更大。从“量”的方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使低碳城市碳减排效应更加突出,但两类城市发展模式的协同减排潜力仅在东中部地区、大型城市和超特大型城市以及减排压力较大的城市得到了释放。据此提出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激发协同减排潜力,分类推进低碳基础上的城市智慧发展,强化城市发展模式叠加中的政策协同。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分析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揭示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辐射模式由“圈层扩散”向“多核心轴带扩散”转变。(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长三角地区试点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且政策效应可持续5年,研究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城市的低碳治理将对地理相邻和经济相邻的城市溢出“制度红利”,且对地理相邻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更强的激励效应。(4)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激励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受到城市资源环境属性和绿色创新效率属性的影响,其在非资源城市和高效率城市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10年中央推行低碳城市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低碳城市试点对获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甄别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间接效应。结果表明,获批低碳试点城市能够直接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个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为正。对影响渠道的检验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的渠道间接提升所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产业结构转型的间接效应并未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进物流体系,通过发展低碳物流来发展低碳经济。文中系统地提出了低碳物流的概念与特点,归纳了现阶段我国低碳物流发展在观念、政策法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通过树立低碳物流的新理念、完善政策法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等政策建议来发展低碳物流。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用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总结2023年物流业的表现和展望2024年的发展趋势,你的答案是什么?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货运物流行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致辞中提及了“绿色低碳”——(2023年)绿色低碳物流影响提升;(2024年)绿色低碳,提升物流社会价值。在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下,  相似文献   

20.
6月27-28日,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江苏扬州召开。围绕城市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的主题,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本届大会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