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佩珈  梁婧 《新金融》2015,(4):18-21
危机以来,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及其伴随的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经济增速放缓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IMF认为,主权债务风险将是未来影响全球金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正步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债务风险问题也备受关注,中国经济各部门的债务率(杠杆率)发生了哪些变化,蕴含了何种风险,未来该如何应对?本文对杠杆率与经济增长、金融稳定之间的作用进行理论探源,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各经济主体杠杆率的构成及变化,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以期捕捉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环节和风险薄弱领域。  相似文献   

2.
3.
流动性、杠杆率与金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流动性和杠杆率之间交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文章认为,随着金融结构的演变,流动性的内涵不断扩大,金融机构以证券化的方式实现流动性的扩张.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容易放大金融周期的波动;并且由于杠杆率与流动性变化之间交互作用,导致社会总体流动性在短期内出现逆转,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强杠杆率和流动性管理,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2004~2016年我国223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有重要作用,且其作用受到银行杠杆率的影响。在杠杆率较低时,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向关系;随着杠杆率的提高,风险转移效应不断增强,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负向关系不断减弱,甚至可能转变为正向关系。杠杆率影响风险转移效应主要呈非线性特征。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杠杆率分位数、银行风险代理变量以及银行样本选择标准,所得结果均表现出较高的稳健性。在当前结构性去杠杆的背景下,应注意根据杠杆率变化,适时预调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的使用。并针对不同规模银行采用差异化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提高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提高受到各界的关注。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新兴经济体国家,杠杆率的结构性特点突出。本文在对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进行纵向、横向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居民加杠杆买房是家庭部门杠杆率快速提高的主要因素。家庭部门杠杆率快速提高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增加了家庭部门的偿债压力,对消费和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为解决家庭部门杠杆率快速提高的问题,本文认为需要充分发挥消费对去杠杆的积极作用,统筹做好家庭部门和其他部门去杠杆,解决相关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下,运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1年杠杆率、流动性和经营绩效的面板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质上也是分析上市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整体上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杠杆率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流动性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杠杆率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上又存在着差异。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且结合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以中国2008—2020年银行—企业匹配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银行信贷对企业信用评级的敏感性定义银行风险承担,实证考察短期利率下行和长期利率下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短期利率下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长期利率下行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经济显著性而言,长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大于短期利率。第二,对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获得收益机制是长期利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主导机制,而追逐收益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的影响不显著。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久期缺口越大、权益比率越低的银行,长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越大。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推动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应基于收益率曲线全面认识利率变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同时注重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加强对商业银行久期缺口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时波 《上海金融》2019,(12):79-85
流动性创造是商业银行高效运转的关键,也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有效调节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运用Sys-GMM估计方法,探讨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的效果。研究认为: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差异,对中小商业银行更为显著;商业银行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高于数量型,资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对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因素的变化较为敏感;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因此,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是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方式,增强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敏感程度,提高自发调节流动性创造的能力,形成货币政策调节的期限差异,对增强货币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债券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传导的替代性渠道、期望收益率渠道和流动性渠道,并结合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构建了三条渠道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国债利率对贷款利率不存在显著影响及长期均衡关系,美国则均存在,两国的信用债利差均不在利率传导中发挥作用。中国债券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效率较低,除了受到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还受到三条传导渠道不畅通的影响。一是信用债发行门槛高、发行效率低,导致替代性渠道不畅;二是银行业竞争不充分、信用评级和贷款担保制度不健全,导致期望收益率渠道和流动性渠道不畅;三是银行债券投资以中长期且持有到期为主,导致流动性渠道不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15家中国上市银行2003-2012年数据,应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考察了杠杆率约束对银行资本、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兼顾了杠杆率约束的资本监管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与风险水平的逐步下降,银行资本变动与风险水平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面对越来越严的监管标准,监管压力不仅作用于资本相对不足的银行,同样也作用于资本充足性银行,资本水平较高的银行具有更强的资本补充能力,向目标资本水平调整的速度更快。本文认为,《巴塞尔协议Ⅲ》关于杠杆率与资本充足性相结合的监管精神强化了金融风险监管,对未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风险计量方法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货币信用供给的纵向维度和流动性分层的横向维度构建多部门的DSGE模型,运用2015年第一季度—202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分析了《资管新规》实施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在货币信用供给的分层结构下,一级交易商资产负债的配置结构和数量直接决定着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资管新规》使得一级交易商和中小银行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资管资金循环路径发生转换,打破了原有的流动性传导链条。在经济增长下行预期下,《资管新规》在短期内影响了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若叠加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将对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带来更大的负向冲击。未来应考虑建立考核大型商业银行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责任指标,加大对中小商业银行补充类资本的支持政策,从需求端和供给端控制信贷资金向房地产行业流入,并出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3.
14.
15.
陈建奇 《新金融》2017,(10):15-19
去杠杆问题不仅是当前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对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杠杆率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研究表明,虽然中国的全社会杠杆率并不是全球最高,但非政府部门杠杆率却位居世界前列,这是政府、学术界等部门如此关注杠杆率问题的根源。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通过政府加杠杆帮助个人、企业去杠杆是非政府部门去杠杆的主要做法。结合政府杠杆率空间的测算表明,中国政府杠杆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未来中国政府仍然有较大的加杠杆空间,非政府部门的去杠杆可以通过结构调整来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日本连续数年实行零利率政策。目前,日本利率远远低于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在低利率政策下,日本的利率结构基本呈现无差异的特点,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大幅下降。分析日本的利率结构,对正确认识并合理构建我国的利率结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骆振心 《新金融》2014,(10):28-31
本文首先提出了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自由贷款利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的谜惑,接着从货币政策制度安排的视角,试图对这个谜题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相关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194家商业银行数据,考察银行竞争对风险承担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银行竞争会直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且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竞争-脆弱"区域;另一方面,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银行竞争可以通过改变流动性水平间接作用于银行的风险承担,即流动性发挥非线性的部分中介作用,采用多种检验方法均可证实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流动性的中介作用对于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贷款质量高的银行更为显著,且在经济增速较快时期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监管部门衡量银行业竞争程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谢静敏 《新金融》2016,(6):26-30
当前利率走廊已逐渐成为了国际通用的短期利率调控模式,本文介绍了利率走廊的概念及原理,阐述了其诞生和演变的过程,指出其与公开市场操作模式相比存在的诸多优点。本文还总结了部分国家利率走廊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这些国家相关的改革措施与效果,并分析了我国目前实施利率走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国外利率走廊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6—2020年沪深股市37家上市银行半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以久期缺口反映银行期限转换程度,实证检验使用表外利率衍生工具对银行期限转换功能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利率衍生工具的使用具有减弱流动性冲击对银行期限转换负向影响的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多元化银行组组内和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组组内,利率衍生工具调节效应更为显著。本研究证明了使用利率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为进一步发展利率衍生品市场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