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外贸结构的调整对进出口贸易隐含碳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的研究尚缺乏从定量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算法和中国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与外贸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对各部门完全碳排放强度与外贸结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基础上,重点对外贸隐含碳失衡度和外贸结构调整的节碳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中国2012年各部门的进出口贸易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显著变小,大部分部门进口贸易完全碳排放强度要大于出口贸易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出口贸易输出与进口贸易输入的隐含碳规模呈现动态上升与部门集中度高的特点,而外贸中的隐含碳净输出量则表现为规模下降与部门差别大的特点;总体来看,调整中国外贸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我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的净输出量。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应加强减排创新技术,从技术层面上控制碳排放,同时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降低贸易隐含碳排放净输出量,此外征收碳税也可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增加值视角,对2001—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及贸易隐含碳进行重新估算。结果表明:中国对韩国存在逆差,但逆差规模远小于传统贸易统计法测算的结果。同时,贸易隐含碳呈现顺差。采用LMDI方法,对中国向韩国出口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是推动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增加值效应则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公布IO表数据的不连续性,文章借助WIOD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能源消耗数据和贸易数据,在指出已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中国1997—2009年出口商品隐含碳的总量重新进行了测算,并将其与同期使用中国提供数据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仅中国出口商品隐含碳水平从1997年的24 942.8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63 408.77万吨,增长1.5倍,除农业、木材和造纸业隐含碳排放水平有所减少外,其他部门隐含碳排放水平都出现快速增长;而且发现该结果低于使用中国提供数据的方法得到的结果,证明使用WIOD数据得到的结果会低估中国出口隐含碳的规模,而这对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是非常有利的。从对隐含碳影响因素LMDI分解的结果看,规模效应是导致隐含碳排放水平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对于隐含碳而言发挥了抵减的作用;结构效应对隐含碳的减排作用有限。今后中国在隐含碳水平的测算上要尝试使用国际数据得到的结果,在隐含碳减排的方向上应该继续发挥技术效应积极作用,充分发掘结构效应的减排潜力;同时政府还要积极推动其他高碳部门内部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同时配合以对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的鼓励措施。  相似文献   

4.
抑制国内地区间隐含碳转移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探究国内价值链嵌入对区际隐含碳转移的影响可为中国碳减排提供新思路。本文利用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将地区隐含碳排放按照最终消费吸收地分解至双边层面,探究了国内价值链不同嵌入模式对区际隐含碳转移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嵌入国内价值链能够显著抑制区际隐含碳转移,前向嵌入模式存在减排效应,后向嵌入模式存在增排效应;提升本地“低碳技术优势”是前向嵌入模式抑制区际隐含碳转移的重要渠道,但需警惕“中部塌陷”问题;产业集聚效应与低碳技术创新效应驱动了后向嵌入增排效应“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本研究从优化国内分工模式的角度,为推进“双碳”目标进程提供了新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碳关税是发达国家提出的针对高能耗的进口产品征税的一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一旦征收,我国出口贸易将受到强烈冲击。文章首先对美国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利用中美贸易与关税数据得出关税—出口效应,并以隐含碳排放较高的工业部门为例,定量分析了美国征收碳关税所导致的我国出口贸易的损失率。研究结果表明:碳关税的征收,不仅会降低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同时会降低出口贸易量;出口损失率最大的前五个部门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金属制品业,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出口损失率最大,损失率高达33.274 8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出口比重较多的部门的出口损失率维持在3%~4%;而出口比重最高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出口损失率也较高,为6.012 184%。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中美韩三国的三角贸易模式,对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是否存在汇率波动的第三国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三角贸易指数刻画了中关韩三国三角贸易的动态演变,并对“韩国出口中国”和“中国出口美国”的贸易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韩国出口中国中间品-中国出口美国消费品”的贸易模式是中关韩三角贸易关系的实质,并基于此建立了包含美元和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变量的中美出口贸易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短期内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都受到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即存在显著的汇率波动的第三国效应;在长期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对美出口有正向的显著的第三国效应,其效应弹性要小于中美汇率双边波动效应弹性并与之方向相反;而短期内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的增长有显著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3)两阶段我国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强度效应均为负,说明无论是我国还是境外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在进步;(4)两阶段出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均高于进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说明我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要快于境外技术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影响中国碳市场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选取宏观经济、能源市场与大气环境三类变量,采用时域和频域溢出指数模型度量三大变量对中国碳市场碳价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市场间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对湖北碳价变化的影响较大,原油价格对广东碳价变化起主要作用,深圳碳价波动主要受空气质量的影响;各主要影响因素对碳价的短期影响大于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宏观经济形势、能源市场、大气环境与中国碳市场碳价之间的溢出效应会在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产生大幅波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全国统一碳市场内交易体系、建立动态监管预警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谭娟  陈鸣 《经济学家》2015,(2):72-81
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是调整能源消费与贸易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对中国与欧盟直接进出口以及中国从欧盟进口加工再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总量进行了测算,并利用指数分解法(LMDI)对影响中国出口欧盟隐含碳总量的出口规模、出口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效率以及生产技术五类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1995—2011年的数据测算表明,中国对欧贸易的进出口隐含碳总量跨期增幅明显,且出口远高于进口。在效应方面,能源结构、出口规模要素与隐含碳排放呈稳定的正相关,生产技术要素与之呈稳定的负相关。大幅提高生产技术,优化贸易、能源消费结构是降低中国对欧贸易隐含碳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两重压力:一方面,中国一些行业正被锁定在国际价值分工低附加值的低端环节;另一方面,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跃居世界第一。论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将总贸易核算方法与世界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结合,从国家整体层面、双边贸易层面、行业层面对2000—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和隐含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了核算,并构建了隐含碳增加值指数,由此发现国际社会高估了中国的碳减排责任,中国进一步的减排重点在于能源部门。  相似文献   

11.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影响了中国碳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吗?运用引力模型和2000~2010年面板数据,检验了CO2排放强度衡量的环境规制对中国碳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如下:中国环境规制对中国碳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有着明显的负影响,中国存在显著的污染避难所效应。从单个行业看,除石油加工业外,金属冶炼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都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应实行适度严格的环境规制,不能轻易对外承诺较大幅度的碳减排责任;而各行业必须立足长远,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食品出口贸易国。但与香港、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尚未出台成熟的碳标签制度,且出口食品的低碳生产标准较低。文章从碳标签的基本内涵出发,利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中国食品出口的隐含碳排放,结合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碳标签制度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国内碳标签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食品工业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正在逐步提升和优化,但碳标签制度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的负向影响不容忽视。据此,从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推进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碳效率视角下,考虑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6年中国城市碳效率进行测定;构建空间马尔科夫链,从城市尺度研究了中国碳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类型碳效率类型内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碳效率呈梯度上升趋势,但整体碳效率仍处于中下水平,提升潜力巨大;城市碳效率水平具有稳定性,低效率类型城市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高效率类型城市虹吸效应大于集聚效应。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给出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碳关税概念出发,分析了碳关税的双重性质。通过建立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将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本文认为碳关税征收后会缩减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规模,导致产业结构向清洁方向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进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碳关税政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磊 《财经科学》2010,(12):114-120
基于环境保护和贸易保护的目的,美国提出了征收碳关税诉求。这将对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和出口贸易细分数据,分析了美国征收碳关税可能会对我国各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应该在多边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对美国将实行的碳关税政策进行限制约束,及时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计算——以水泥行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概念和内涵,并结合中国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对水泥出口中的隐含碳做了计算.结果为:2006年,中国的出口水泥贸易中隐含了超过千万吨的CO2 排放,因为是在中国进行的生产,所以按照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这部分消耗实际上还需要由中国来承担,其价值大约占到水泥出口贸易额的15.8%,远远超过一般水泥出口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因此,这种高能耗、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在今后的对外贸易中须严格限制,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美贸易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在总体发展的同时,不断上演变奏插曲=除了反倾销等惯用的贸易救济措施和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策略,美国开始采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和手段,以对中国造成更大的压力,实现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的。由于中国对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影响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因素。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影响一国出口的因素有:进口国GDP规模、出口商品价格、进出口国之间的汇率。结合到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影响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因素还有: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美国内部平均失业率、通过建立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计量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因素有:美国GDP规模、中国零售价格指数、中国劳动力平均工资指数、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并试图据此结论找到发展中美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对国内外现有隐含碳研究文献进行阅读梳理的基础上,从隐含碳的定义、内涵、研究趋势和测算方法出发,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法在隐含碳研究中的应用,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提出投入产出法在隐含碳研究中的应用展望。总结得出:隐含碳是各行业产品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之和,可从生产侧和消费侧两个角度诠释;隐含碳核算方法包括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其中投入产出法应用较广,是隐含碳研究的主流方法;投入产出法主要应用于生产、贸易领域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隐含碳在产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转移;隐含碳研究客观上将呈现出核算方法精细化、研究尺度具体化、应用场景多元化趋势。今后研究可综合集成多种方法,弥补投入产出法的缺陷,使其在隐含碳核算、隐含碳流动驱动机制、隐含碳排放情景预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视角研究中美贸易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利用1997—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数据和美国制造业行业数据,从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美贸易对美国劳动力需求弹性变化有重要影响,美国向中国出口有利于降低劳动力需求弹性,美国从中国进口有利于提高劳动力需求弹性,净进口最终将带来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提升。区分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之后,净进口不论从替代效应角度还是从规模效应角度均将导致美国工业行业工人劳动力需求弹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湖南县域的88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长株潭、洞庭湖、大湘西和泛湘南四大分区,采用泰尔指数法和基尼系数法,从空间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两个维度对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湖南县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从空间分解来看,县域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差异引起的,而区域间差异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产业结构分解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从产业效应来看,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对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