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之间的族际关系模式构成了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赖以存续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文章试图运用民族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选取马来西亚作为案例,分析“民族”这一政治变量在多民族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在国家政治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探索后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演变的政治逻辑,及其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与政治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建立区域共同市场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西欧大陆在大战中损失惨重,有些民族国家不复存在,经济困难。为了实现经济的复兴、民族的振兴,1950年法国提出“舒曼计划”,内容是建立一个“欧洲煤钢共同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德国重新武装问题而提出“欧洲防务共同体”。在“欧洲防务共同体”提出的同时,西欧大陆国家还提出了“欧洲政治共同体”的方案。“防务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努力由于英国的坚决反对失败以后,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1957年提出建立“原子能共同体”和以关税同盟为基础的共同市场的方案。随后他们召开斯巴克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作者主要从伊斯兰传统政治理念出发,论述了伊斯兰国际体系观的内容及其现实困境,力求相对客观地理解伊斯兰与国际体系的关系。首先,伊斯兰的宗教共同体(乌玛)观念将超民族、超地域、超国家的"乌玛"作为政治共同体的理想原型,导致当代各种伊斯兰思潮均以重建"乌玛"为政治理想,并使伊斯兰世界的民族国家建构深受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矛盾的困扰,而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和伊斯兰世界分裂的现实使重建乌玛注定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其次,传统伊斯兰文化的真主主权观念,被当代伊斯兰主义发展成为反对国家主权的"伊斯兰国家"理论,并诉诸实行伊斯兰教法、重建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实践,导致伊斯兰国家宗教与世俗的矛盾冲突并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同时也加剧了伊斯兰国家与现行国际体系的矛盾。最后,崇尚和平、平等、中正构成了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但伊斯兰的传统"圣战"观对后世影响至深,它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运用具有其正当性,但宗教极端主义对圣战的扭曲和滥用,既加剧了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冲突,也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抗,并为西方妖魔化伊斯兰教攫供了口实。伊斯兰与现行国际体系关系的调整是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因素,伊斯兰世界和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伊斯兰与国际体系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跨国传媒”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际行为体,具有全球市民社会的特征,是全球社会的公共领域,对构筑全球市民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跨国传媒超越了民族国家的限度,有利于形成新的国际传播秩序,塑造新型的国际关系。跨国传媒与民族国家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作者把“跨国传媒”和民族国家分别作为全球传播层面和全球政治层面的单位,将其置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来分析“跨国传媒”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族国家是在民族宗教、疆域、主权等国家认同标识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体。宗教作为美国国民的精神源泉,在美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和统一的过程中,对于推动主权国家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统一、人民在国家中地位的确立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苏小芹 《魅力中国》2011,(17):77-77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领域,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更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国家安全产生影响。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同样也不能回避民族问题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7.
张云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3):62-77,157,158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东亚地区带来很大挑战,东亚国家成为中国以外确诊病例较多的国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空前深化的客观事实。东亚地区一体化源于危机,也是在“转危为机”中得到发展,东亚金融治理机制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与以强制执行力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不同,国际治理需要在地区国家间构建以相关科学知识共识为基础的地区性知识权威以及以政治和社会舆论认知共识为基础的地区性认知权威提供保障。作者将从知识和认知的新视角出发,探讨东亚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的理论与政策问题。包括东亚地区公共卫生治理在内的功能性国际治理能够有效并且有持续性,需要两个层面的与知识相关的共同体:一个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意义上以专业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专家网络知识共同体,另一个是超越上述专业知识、具有跨国合作解决功能性难题共识的更加一般性的政治和社会认知共同体。中国与日本作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作为非西方世界两个正在崛起和已经崛起的大国,中日具有知识上的巨大互补性。中日合作可以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新的规范建构提出更多“东亚智慧”,起到政治引领作用,为东亚地区培育和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健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贺林 《理论观察》2022,(11):130-133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部分民族还跨国境而居。在地域和民族分布等因素合力之下,使云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不仅关系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也关系国家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也成为云南主流意识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媒体背景下,云南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途径传播主要有政治组织等方式;云南新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势明显,同时由于特殊情况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由历史上的自在、近代的自觉推进到自为的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贯穿党百年民族工作的一条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主客观因素交融互动、多层面相辅相成、各阶段接续推进的动态历史进程,从“政治共同体”到“经济共同体”再到“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心所在。其中,政治共同体是框架和基准,经济共同体是基础和支撑,文化共同体是内核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正>“一带一路”已成为生命之路和健康之路。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健康卫生、生物医药等“大健康”领域,“一带一路”全球化合作的价值和优势不断凸显。据《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卫生健康合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可以分为主权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其中非国家行为体正在日益成为影响国际政治进展的重要力量。当代国际关系已不再局限于国家及其相互关系。虽然在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中,民族国家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数量有限,而非国家行为主体数量巨大,发展迅速,影响深远,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积极的、不可缺少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基本特征,民族关系在梯次递进的演变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民族交融状态,不同民族人民群众“百籽合一”“百籽共生”,从自信与自觉两个向度牵引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各个成员融汇并蓄,真正体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之一的“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3.
百年跋涉,党领导中华民族栉风沐雨踏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之路。百年淬炼,习近平着眼于党领导民族工作正确道路累积的宝贵经验,挖掘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创新路子。这条路子非“空中楼阁”,其生发是缜密的理论逻辑、悠久的历史逻辑、深厚的文化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的耦合,其价值意蕴聚焦于国家、民族和社会三维度,有效回应了新时代各族人民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凝聚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推波助浪的价值旨归。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维视角统筹嵌入,有助于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中华民族复兴最大同心圆。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科学构建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大力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以“意识”为导向,以“团结”为核心,加强民族心理和“五个认同”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协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把家国情怀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从民族文化自我认同走向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面纱是穆斯林妇女穿戴的体现伊斯兰特色的典型服饰,它所包含的政治、文化、民族、性别含义使其成为文明冲突的焦点之一,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面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不论是将面纱作为文明与野蛮的标志,还是作为保卫伊斯兰的武器,它们都反映了性别、不同文明和不平等国际秩序的冲突,进而深深影响到个人、国家和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16.
面纱是穆斯林妇女穿戴的体现伊斯兰特色的典型服饰,它所包含的政治、文化、民族、性别含义使其成为文明冲突的焦点之一,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面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不论是将面纱作为文明与野蛮的标志,还是作为保卫伊斯兰的武器,它们都反映了性别、不同文明和不平等国际秩序的冲突,进而深深影响到个人、国家和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17.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义,互联互通不仅具有强烈的政策含义,也具有 国际关系的本体论的含义。互联互通深嵌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国际关系演变的动力。 互联互通构建了“天- 地- 人”的互动网络,其广度、深度和密度界定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及 其交往方式。互联互通塑造了新的地缘政治空间,推动了政治空间的革命,也改变了国际秩序。 互联互通可以分为功能型和价值型两个类型,功能型的互联互通依赖于交通和通讯技术,“消灭” 了距离,“压缩”了空间,扩大了国际体系的容量;价值型的互联互通增强了人心交流、宽容与 理解。互联互通实现了国际关系从结构向过程的转变,互联互通建立了多层次的“人类之网”, 互动交流使人类之网密集化、包容化,最终迈向“全球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正> 时代问题是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和制定国家长期发展战略首先必须重点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7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从根本上冲击着传统的世界经济政治根基,使当代世界经济政治重新构造与组合,使国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在,世界的三大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同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存在基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科技的统一性远远超乎于矛盾性,商品经济发展大潮已把不同性质的国家、不同种族的地区、不同层次的民族卷入了共同经济旋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凝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对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材贸易数据,分析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药材贸易网络关系的演化,以及中国在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中药材贸易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中药材进出口贸易总额呈波动上升态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中药材贸易联系逐步密切;GDP规模、边境距离、语言等会对两国贸易关系产生影响。今后应继续拓展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建设中药材专属国际物流通道和中药材人才培养体系,弘扬中医文化,不断加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一种话语霸权。作者从认识论根源、政治根源、全球化根源分析了民族主义神话的西方逻辑,其逻辑主要表现在政治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等方面。作者认为,以所谓“新民族主义”塑造中国的新身份是在新的时代继续制造民族主义的神话。按照“源于民族-因为民族-为了民族”及“国家化-现代化-世界化”三阶段的分析框架,未来中国的国际身份或国际形象塑造应扬长避短,对应地包括3个层面: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和、合的民族性格;适度的民族自豪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要同时实现现代化和世界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完成国家化使命,就要毕其功于一役,实现历史文化传统、国际潮流与世界认同的“三位一体”。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过程中做负责任的大国,这应成为中国的新定位。中国的和平发展正在塑造中国新的国际身份,其成功将自然打碎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种种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