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泛娱乐化语境下,人们进入了大众狂欢的时代,大量综艺节目涌入我们的视野,在"唯收视率"、"经济效益"的驱逐下,综艺节目一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繁多复杂的综艺节目丛林中,作为"综三代"产物的《跨界喜剧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从节目内容的创新、节目形式的革新等角度浅析这部电视综艺节目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此来剖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中面临的困窘,着力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当下,电视综艺节目的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倾向日益明显,节目创意大多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电视综艺节目逐渐成为普通人展示自我的平台,更多的受众从被动的接受信息到主动地参与其中,使得电视综艺节目对互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主持人是电视综艺节目的脸面,风格化的主持人营造着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综艺节目现场情况多变,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即时生成性,主持人要驾驭好节目现场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技巧。本文着重阐述了综艺节目主持人在综艺节目中的互动策略和表现力技巧等。  相似文献   

3.
发端于日本的“萌文化”现象作为现代的一种都市亚文化形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娱乐需要的深刻变化,逐步融入电视综艺节目创作之中.本文拟从“萌文化”对于受众心理的影响为出发点,以第一季《爸爸去哪儿》为例,探析“萌文化”这一文化形态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品牌化经营对于媒介产业的整体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电视媒介广告经营的基础,是电视媒介市场竞争的法宝,同时品牌也代表着媒介的形象、个性和特征,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电视综艺节目只有创造品牌、靠不断的创新来取得生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各项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综艺节目也在不断演变,不断发展.一成不变的主持风格必然难以适应大众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综艺节目的特殊性,探讨了综艺节目为顺应需求,在主持风格上所做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人们的电视审美意识、甚至审美对象都是伴随着技术和社会革命不断深入和发展的,是人们审美意识物化的表现.电视真实是实现电视审美的前提.电视真实使时空无限的延续保留下来,提供了人们回味、研究、比较的可能.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真实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电视的纪录本性,奠定了电视的纪实性和逼真性的基础,也使人们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电视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7.
于佳佳 《理论观察》2009,(2):172-173
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所接触的主要媒体,收看电视节目在青少年课余生活中占据了较高比例。青少年是社会运行系统中发展可塑性最强而辨别能力最弱、感受力最敏锐而自控力最缺乏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接收电视传送的信息过程中,并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和批判能力,处于弱势地位。当前,在众多大众媒体中,电视传媒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节目主持人能力的要求也日益增高,怎样提高主持人的受众意识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主持人想要提高受众意识和赢得受众信任,就要想大众之所想,深入百姓的生活,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来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接触,努力缩短自己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没有受众传播就不能进行下去.在传播的过程中,主持人是传播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主持人的传播方式如果不能得到受众积极的共鸣与回应,就会使传播的作用大大削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那些理论知识不够和实际经验不足的播音员,在播音与主持节目过程中时刻表现出不专业、不真实、没有亲和力,容易让受众产生厌恶、反感和不愿意接受的心理.使自己的作品在最短时间内与受众产生积极的共鸣,是每位主持人最应注重的.下面结合我学习的播音知识和播音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于清江 《黑河学刊》2014,(1):39-39,41
尽管我国已进入多媒体时代,观众面临更多的选择,但受众对电视媒体的需求仍是无法代替的。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电视媒体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成为当下电视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电视在竞争中胜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迅速崛起的信息通讯技术使大众媒介传播产生了质的飞跃,一种倍受瞩目的全新的传媒形式诞生了,这就是继19世纪的报刊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面临着迅速崛起的因特网的冲击,特别是其中的新闻类网站,更是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了"第四媒体"的魅力.在这种冲击下,对每一种媒介来说,必须考虑的是,在一个多媒介共存的环境中,如何真正去定位自己的"相对优势领域".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宋丹 《魅力中国》2010,(27):165-166
人们的电视审美意识、甚至审美对象都是伴随着技术和社会革命不断深入和发展的,是人们审美意识物化的表现。电视真实是实现电视审美的前提。电视真实使时空无限的延续保留下来,提供了人们回味、研究、比较的可能。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真实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电视的纪录本性,奠定了电视的纪实性和逼真性的基础,也使人们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电视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这个世界在慢慢变得娱乐。在这样一个娱乐的年代,媒介也不得不接受娱乐的现实,于是各种电视娱乐节目风起云涌着,并且成功地把观众从电视机卷到了节目中来,赋予了受众难得的主体地位,这也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媒介利益与受众需求上的双赢。从媒介的角度来讲,我们在收获成功果实的同时,似乎也更应该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能主宰电视命运。在这股  相似文献   

13.
经济热点新闻是社会热点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热点层出不穷,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搞好经济热点新闻报道,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经济热点新闻的电视报道谈些看法。一、强化思辨性与政策性,把握好经济热点新闻电视报道的质量和力度经济热点新闻是关于社会生活中能够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等的报道。它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经济方面的分量和深度,贴近受众的经济生活。现在,随着经济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针对经济热点问题的电视报道也越来越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栏目的开播,电视热点新闻日益受到社会各方关注.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观众是最有权威的裁判,新闻的社会效果主要来自受众的接受和认同,因此,从受众心理角度探讨电视热点新闻报道充实与深入的途径,是相当必要的。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焦点现象、大众热门话题、时代风云人物的风采等一系列社会“热点”正是这场变革主旋律的交响.电视新闻对这些“热点”进行聚焦和透视,较之于一般新闻更具有鲜明的…  相似文献   

15.
张倩 《魅力中国》2011,(18):98-98
戏剧艺术作为一种植根于社会大众主流审美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与时代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社会信息化、产业化、多元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因此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变。由此不得不说戏剧艺术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衍生出的新的机遇也带给戏剧上升和创新的可能,多元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产生了不同的戏剧作品,彰显了不同的戏剧审美意识,共同营造了戏剧舞台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潘永辉 《理论观察》2010,(1):165-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功能被逐渐开发、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同时,娱乐类节目主持人也因此成为新的电视明星群体。但是,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观众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东西似曾相识,大同小异,观众的收视心理就在这样“千人一而”的娱乐轰炸中达到了饱和,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17.
廖婧 《魅力中国》2009,(22):166-166
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视节目在演播阶段的组织者、指挥者,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感情与信息交流的桥梁纽带。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体与受众之间联系的直接中介,在整个节目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受众对媒体的理解和对信息需求的变化,节目主持人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意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从受众诉求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电视财经频道是顺应分众化受众需求建立的,现阶段其专业化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笔者主要从媒介机构、节目内容和受众三个层面解析当前电视财经频道专业化面临的困境。长沙电视台经贸频道2012年实现盈利7000万,是开办成功的电视频道。但是作为电视财经频道,它也遭遇了频道不专业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电视受众接受心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传播离不开受众 ,我们不仅要注重电视传播过程 ,更要研究受众接受心理。在新的历史时期 ,受众对电视信息和文化的需求已不再是有啥看啥的单项选择 ,而是呈现多元化态势。受众不仅是电视传媒的接受者 ,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受众的接受心理不会固定在某个层面上 ,而是与时俱变。  相似文献   

20.
王德凤 《发展》2016,(9):75-76
在媒介形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变化中,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已不再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微信、微博)被称为第五媒体也就是新媒体,成为受众了解信息相互交流的首选.在大学校园校报(正式刊号)、广播、电视台(自办)、也有学生会或团委办的内部发行的杂志等传统媒体都在挑战中生存,这些校园媒体,特别是校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承载着育人和校园文化传播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