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立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土地生态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贫瘠化等,围绕这些土地生态问题,我国已经制订了《环境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等综合性法律,又制订了有关的专项法规。为了进一步维护土地生态安全,也有待进一步对土地生态安全法律体系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2001-2006年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风险级".进而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20个单项指标,发现经济因素是造成2001-2006年山东省土地生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区域土地生态安全一般性评价指标,结合鸡西市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土地资源生态压力、土地生态环境状态和土地生态环境响应三方面出发,构建了有20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相关分析法,计算出了鸡西市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综合值。研究表明:鸡西市从1996-2005年,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等级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为了提升鸡西市土地生态安全级别,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借鉴"生态足迹法",并结合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哈尔滨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以哈尔滨为倒,探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针对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以“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灰色性,采用灰关联分析法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从宏观上对2000~2005年哈尔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5年土地生态均处于基本安全水平;2000—2002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略有下降,但2003~2005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增加趋势,说明其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改善;存在人口密度、工业用地比重偏高,绿地覆盖率、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面积、空气质量达二级率等偏低不安全因素,制约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研究力度逐渐增大。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沈阳市2010~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2010~2017年)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呈现"较安全—不安全—较安全"变化过程;(2)研究期内(2010~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生态安全驱动指数、状态指数、影响指数和响应指数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为沈阳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对甘肃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分析。依据评价标准将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五个等级,通过Arc GIS软件制作甘肃省土地生态安全地图,直观反映研究结果,最终得到较为全面、科学的认知,并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根据评价标准对甘肃省各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划分等级后,发现超过60%的地区土地安全级别都处在预警级以上,接近半数区域的土地在临界安全状态以下,甘肃省土地生态安全整体状况不容乐观;(2)甘肃省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整体上稳定性较差,对外界因素干扰较敏感且应变能力较低;(3)甘肃省土地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差异明显,东西部优于中南部;(4)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年降水量等是致使甘肃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划定中国土地生态补偿分区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格局空间统计分析与生态地理区划。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生态安全表现为下降趋势,西部地区为高生态安全区,东部地区为低生态安全区,是生态服务功能空间传递的受益区,可将中国划分为生态补偿受体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和生态补偿主体区(主要分布于东部)两个一级大区。研究结论:设立全国性的土地生态补偿专门机构,构建土地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土地生态补偿监管体系,完善土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导引。  相似文献   

9.
客观地评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对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哈尔滨市域所辖8区10县(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生态足迹的测算,可以评估人类土地利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人均生态足迹旱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加,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最后,对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并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黑龙江省现阶段主要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保障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评价农用地生态安全,为农用地的生态管护提供参考,为实现农用地的微观评价奠定基础。采用理论分析与资料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从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理论入手,以河南省为例,构建了基于县域尺度的19个评价因子层、6个评价因素层、3个评价目标层的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1)农用地的生态安全评价属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课题,目前只处于宏观研究阶段;(2)用分层多因素指数和法对农用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其因子层、因素层、目标层都具有空间性,每个层次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对双鸭山市土地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以土地生态压力、生态状态和生态响应为子系统,共选取了23项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对研究区2002—2007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在0.2~0.5之间波动上升,土地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区内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并可以通过提高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从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出发,选取了与番禺区土地资源利用密切相关的1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番禺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波动变化递增的趋势,处于一个不稳定发展阶段,但总体处于较安全水平,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了固碳制氧、净化空气、气候调节、蓄水能力、水土保持、农业观光旅游等6类指标,采用市场评价法、成果参照法、影子工程法、生产成本法等定量化评价章丘市绣惠镇土地整治项目区整治前后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整治后项目区生态效益比整治前增加了163.53万元,在所选定的6个指标中,除蓄水价值减少外,其余各项生态价值均增加,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增加项目区的生态效益,但也要警惕生态系统的逆向发展。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管护阶段,要将生态效益理念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5.
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从数量、质量和生态3个层面构建了林地资源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综合测试。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1年、2004年、2006年、2010年的林地资源都处于基本安全状态,表明林地资源的服务功能良好,生态系统较稳定,林地资源经济、社会安全问题都较少。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影响黑龙江省林地资源整体安全的决定性因素,生态安全虽然影响力较小但其不断恶化的状态会对林地资源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并提高黑龙江省林地资源的生态安全,进而持续提高黑龙江省林地资源整体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6.
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偏重于可耕性而忽视生态安全性的问题,探讨基于生态安全性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资料论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结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不断出现耕地退化问题,说明目前中国耕地已开发过度,若忽视生态安全问题继续开发,新增耕地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退化威胁。对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不能只注重对耕作可行性的评价,还应考虑开发的生态可行性。因此,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应该增加生态安全准则,确保开垦后不发生土地退化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将生态用地作为限制性因素,不列入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目标下,探索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举措及实施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生态保护要注重生态系统结构保护、过程调控以及对区域生态的影响;(2)生态保护以构建高产稳产可持续耕作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产出能力、减少生态负面效应和统筹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效应为目标;(3)耕地生态保护存在保护动力不足、理论技术体系不完善、保护举措不成体系等问题;(4)耕地生态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土壤结构和营养结构等方面开展,并调控好生境、物质输入与输出、作物种植等过程。研究结论:构建以结构保护和过程调控为主线的耕地生态保护路径,能有效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