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取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11—2014年中国大陆31省份的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进行实证研究,横向与纵向比较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通过对实证结论的分析,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与劣势。研究发现:浙江省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处于31省份上游水平;生态文化文明优势明显;生态经济文明与生态社会文明在31省份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处于优势界线,仍需积极关注其发展;生态环境文明在整个生态文明体系中得分最低。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改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理念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为我国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对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地处长三角的苏州市相城区为例,在阐释生态文明及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相城区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症结所在,提出水动力、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的发展思路,构建出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绿色发展策略,并对今后区域生绿色发展道路予以展望,为区域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在各地的深入开展,在明确行政目的、规范政府行为、满足公众需要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背景下,有必要通过环境保护绩效评估方式提升区域生态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基于国内外环境绩效及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地方政府应在尊重生态规律、遵守法律规章的前提下,以地方政协为评估主体,构建系统、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绩效评估体系。为了确保评估体系质量,在构建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评估目标、绩效模型框架、指标维度、指标及指标要素的选取。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文明的均衡发展为目标,选取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环境、资源、民生四个维度构建生态文明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对2014年江西省生态文明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昌、赣州、九江的生态文明综合水平较为靠前,萍乡、上饶、鹰潭地区靠后;二级指标四象限化后分别落在优势保持区、重点关注区、均衡发展区、优势带动区四个象限。主要针对一、三、四象限指标给出相关建议,推动其象限内指标向第二象限的迁移,促进江西省生态文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轻微的环境损害的前提下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是现阶段湖北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而关键的问题之一。基于2005—2014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PI)计算出湖北省地级市生态效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显示:2005—2014年湖北省的生态效率出现波动下降趋势,全省各地的环境生产总体状况呈现出环境生产技术水平大幅下降,环境生产效率却在上升的形式。但由于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小于技术退化的程度,最终使得湖北全省全要素环境生产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通过对生态弹性力、支撑力、压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分析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地区差异的随机分布特征,生态支撑力对生态承载力具有主导影响,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产业集群生态化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化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从思想认识到实际措施、从企业到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由此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繁荣.  相似文献   

8.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分析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我国的永续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但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存在综合分区结果实用性不强、环境单要素承载力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资源单要素承载力对资源节约集约指导不足、承载力研究缺少制度支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增强综合分区结果的实用价值、拓展单要素承载力研究方法思路、科学建立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承载力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的建议,并以广西北部湾为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由生态学视角,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框架的构建而展开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架构其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及提出创新生态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及内容。  相似文献   

10.
首先阐述了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的内在联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对湖北省2005—2014年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对影响农业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得分值偏低,但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最后对如何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促进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走向持续繁荣的必然选择,低碳竞争力在各国和地区竞合博弈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生态经济学中所提出的生态福利绩效概念为低碳竞争力评价提供了一个良好视角。首先,从生态福利绩效的内涵来看,其强调三个观点:生态资本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稀缺要素;超越增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思维指引;生态福利绩效是以福利提升为导向的效率概念。其次,从生态福利绩效与低碳竞争力的内在关联机理来看,二者具有发展基础的涵容性、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发展途径的共通性。有鉴于此,论文尝试构建生态福利绩效视阈下的低碳竞争力评价模型体系,具体包含如下四个子模型:低碳竞争核心能力基础模型、低碳竞争核心能力效应贡献分解模型、低碳竞争核心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和低碳竞争综合能力模型。  相似文献   

12.
谢孟军 《时代经贸》2008,6(19):90-9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式下,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烟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备受外资青睐的地方,FDI的流入在推动烟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对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的烟台而言,要实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FDI的积极作用,实现FDI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3.
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关乎民生福祉,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协同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于2019年11月1日挂牌成立,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公共服务作为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如何推进示范区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而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关乎一体化总体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按照“理论构建—实证分析—路径探究”的研究脉络,探究共同富裕背景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生态城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通过吸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有益于激活城市内在发展动力,也可以与共同富裕实现有机衔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2)湖州市整体上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可继续释放的潜力,但是仍面临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内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3)从多角度提出了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与共同富裕有效衔接的路径,以期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评价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直观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获取各城市的生态信息,提出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旅游城市生态评价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旅游城市生态评价中,选择旅游子系统的关键性指标,与旅游城市生态结构子系统、功能子系统、协调子系统的指标结合,以提取公因子的方法,计算出旅游城市生态综合指数值以及辨识影响旅游城市生态发展状况的关键因子(指标),为旅游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发展政策的制订、调整和实施提供依据.该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同一个旅游城市在不同时期生态水平发展状况,也可以用于分析不同旅游城市在同一时期的生态发展水平的比较.对桂林市1998~2005年的生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桂林市生态综合指数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生态状况逐年改善,生态发展水平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了人口城镇化的内涵和构建人口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城镇化实际情况,构建以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人员发展为一级指标的人口城镇化的评价体系,以青岛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提出的绿色交通建设,构建多样化的绿色城市交通体系,是解决我国河谷型城市一系列交通问题的根本之策。文章根据河谷型城市交通现状特征,从经济、社会和自然方面解析绿色交通系统各内涵要素,选取西部地区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构建绿色交通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兰州市2011—2017年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绿色交通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其发展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速。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和河谷型城市特征,为河谷型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提高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并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城市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磊 《大陆桥视野》2011,(12):94-94,97
“十二五”时期,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本文通过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反思当前常有的一些规划建设观念,并以哈密地区伊吾县城镇为例,提出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注重乡土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