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环境空间差异视角分析了页岩气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长期性、隐蔽性、潜伏性和区域性等特定属性,并结合我国页岩气资源分布区域的不同有利区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环境特征,提出了选择环境政策时应考虑的空间差异性、预见性、层次性和强弱性等准则。并建议页岩气资源开发中的水资源环境政策实行空间区域管控,水资源丰富地区以监控为主,水资源短缺地区则采用禁用政策,并配以水资源取用政企合作审批机制;地下水保护和污染控制应以预防政策为主,并设置严格防护标准、技术规范及钻探地点选址的规定;大气环境保护政策应实行空气许可证式管理、气体排放源式管理,同时配套技术调控政策和操作规范措施等;周边生态保护应通过技术法规及各方合作政策来减少对周围地表扰动、植被破坏和野生物种及社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2021,41(4):201-211
在厘清乡村空间内涵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管控需求逻辑基础上,结合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和搬迁撤并型4个案例村的调研分析,探索乡村空间管控的实践途径。研究发现:(1)乡村空间具有复杂多元性、地域差异性和动态开放性特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管控需要面对全要素国土空间管控和乡村发展空间利用双重需求。(2)基于双重需求构建乡村空间"基本用途区+特殊叠加区"管控体系,可依据区域主导因素,划定基本用途区实现对乡村空间规划管控的弹性引导以及乡村空间生态底线保护、发展战略留白、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刚性管控内容的落实。划定特殊叠加区对区内建设活动与国土资源进行用途弹性指引。(3)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和搬迁撤并型4个案例村乡村空间规划管控需求存在差异,可依据其空间分化机理差异化划定各类用途区,构建针对性空间准入许可与开发利用许可制度。乡村空间规划管控应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转型的特点,以及基于双重需求"基本使用区+特殊的叠加区"管控乡村空间营建,从而提出差异化并符合乡村自身特色的空间规划管控区域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通过对划定片区内的建设管理,来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合作市是我国"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生态环境基质的保护。将合作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三个一级区(重点保护区、恢复治理区、经济示范区)、6个二级区。相应的将城乡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三个分区,按照分区内不同地域的主导功能和空间景观风貌,将三大类分区细分为15个不同的小类,并提出空间管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大气环境管理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一是实施分区管理与州以下垂直管理。美国大气环境行政管理分为联邦、州和地方3级,每一层级都具有鲜明特点。联邦环保局(EPA)与各州环保局之间相互独立,但又密切合作。联邦环保局出台的各项政策是以项目及与各个州签订工作协议的形式进行。如一个州不遵守管理,将失去颁发许可证的权利,EPA也会取消其相应的联邦项目拨款。州以下实施垂直管理。州环保局派出机构对地方进行监督管理。地方空气质量管理机构业务经费不受地方影响,因此有强大的自治权,能够摆脱地方利益的掣肘。地方按照空气域实施分区管理。地方大气环境管理一般跨越行政边界,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象、空气流动等因素的基础上,划定域,设立空气质量管理区,实施统一管理。二是以州为单位推进空气  相似文献   

5.
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结果的公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更加强调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系统管理。保护优先区识别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的中间环节和保护地布局优化的前提,已有的保护优先区识别多数基于物种本身和物种-环境的关系划定。文章以滇西北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区,引入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理论,选取9类15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生态功能评估的保护优先区识别的指标体系。通过开展生态功能现状、敏感性和重要性评估及加权叠加分析,识别出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的优先区域,提出了法定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恢复区和生态经济发展区的分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区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进行环境管理分区,根据各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制订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将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新区域主义、区域管治和适应性管理为环境管理分区提供了理论支撑,区域管治、跨行政区环境合作以及环境管理政策的适应性都对环境管理分区提出了要求。环境管理分区与环境功能分区间存在紧密地联系,主要表现在环境管理分区能够促进环境功能分区政策的有效落实与不同环境功能区间的协调管理推动环境功能区管理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并提高环境功能区管理政策的针对性。环境管理分区与环境功能分区间又存在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二者在分区目标、分区方法和分区结果的空间属性等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7.
环太湖地区环境敏感区划定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环太湖地区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的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在GIS的支持下,从资源特征与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手,划定了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污染防治,潜在灾害预防,水资源、优质农地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六类环境敏感区,并进行环太湖地区环境敏感性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环太湖地区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将环太湖地区划为高、较高、一般和低四类环境敏感性区域,可以作为确定各类区域未来最佳空间功能方向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奥运会各场馆周边道路情况,按照划定的交通管制区、交通控制区和交通疏导区,实行分区管理,并分别制定交通控制措施,逐级净化车种,确保进入奥运场馆车辆交通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9.
大气污染的治理不仅要考虑污染物排放量控制与污染损失减少的关系,还应该考虑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和空间效应。本文首先从污染物排放和大气自然净化能力的平衡角度建立模型,描述了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净化过程,揭示了大气环境资源的时空异质性、经济学概念及政策含义。然后从中国大气环境资源利用角度进行实证分析,以中国省会城市和50个样本城市的相关数据为例,发现大气环境资源时空异质性确实存在。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大气污染控制政策的方法和思路,包括污染物排放的空间转移策略和错峰排放机制。  相似文献   

10.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 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 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 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 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 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 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 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 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 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 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钟海燕  赵小敏  黄宏胜 《经济地理》2011,(9):1523-1527,1551
协调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对于指导区域空间有序开发、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从分区目标、分区内容、分区指标和分区方法等4方面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关系,指出两者的协调应在战略层面实施;然后以环鄱阳湖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区主体功能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图等,通过制定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分区属性赋值规则,在ArcGIS9.2中进行叠置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得到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分区图,将环鄱阳湖区划为农业用地区、生态林用地区、城镇及工业用地区和湿地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结果表明,将主体功能区成果应用于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在用地上落实分区成果、实现地域功能管制。  相似文献   

12.
李王鸣  潘蓉  祁巍锋 《经济地理》2003,23(1):38-41,69
新世纪的到来,城市发展将更关注城市环境的改善,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将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文章以杭州城市为例,对限制人类活动的环境资源空间特征及其与现状人口容量关系进行分析,根据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保护要求提出人口容量分区的引导思路和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筱春  夏雪  雷轩 《经济地理》2020,40(5):191-197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空间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类型将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林地生态空间、水域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荒地生态空间,根据不同管控等级以生态保护红线为界线确定滇池流域生态空间管控区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提出滇池流域生态空间四类两级九区的管制体系及规则,为构建以分类分级管控为导向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桐  岳文泽  夏皓轩  熊锦惠 《经济地理》2022,42(2):11-17+73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中国区域发展管理的重要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充分践行主体功能区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践面临科学支撑不足、尺度深化不够、实施保障不强等问题。文章以浙江省为例,基于“要素—空间—功能”的思路构建了一个科学性、精细化和可操作的省级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框架:首先,建立了一个“双评价—三类空间划定—主体功能权衡”的分区方案,强化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科学性;其次,在空间尺度上,将传统县级单元深化到乡镇(街道)尺度,满足差异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再次,统筹了上位规划功能定位、三类空间结构、区域协调的综合考量,提升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可操作性;最后,在此基础上,依据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结果提出未来区域发展差别化引导与管控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树立底线思维、集约高效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旅游空间结构作为旅游专项规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呈现出重概念、轻落位,重发展、轻管控的特征,在空间用途管制、资源约束利用等诸多方面都难以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文章以普洱市为例,提出“底线确定—本底分析—结构识别”的旅游空间结构识别路径,结合“三区三线”成果,完成旅游“底线—约束性”评价;结合旅游开发潜力及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完成旅游“本底—适宜性”评价;再通过判断矩阵综合划定普洱市旅游主体功能区。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心力指标、GIS空间分析法及定性分析法,实现旅游空间节点确定、旅游发展轴线组织及旅游功能区划分;最后,构建普洱市“三核、八心、六轴、四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一套旅游空间结构识别的集成技术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结构规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6,(8)
"三区"(砂石土资源的允许开采区、集中开采区和备选开采区)划定与管理,是推进市县级规划管理改革,优化砂石土资源开发布局,优化砂石土资源审批管理改革的需要。建议制定差别化的分区管理政策,坚持"一矿一策",逐步关停禁采区内的矿山,严格管理备选开采区内资源开发,积极引导矿山向集中开采区内集聚,同时制定工作保障措施,促进布局优化,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安全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湿地乡村是浙北平原广泛分布的一种特殊地理景观 单元,具有湿地、耕地、村庄交织伴生、生态地位重要、生 态脆弱等特征,正面临发展与保护的诸多矛盾。总结提出构 建互动耦合的功能布局、划定科学的空间管控分区、营造多 功能融合的宜居环境、确立生态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实施科 学的生态修复和管护措施、开展自然教育为主体的生态游憩 等发展策略和路径,以期为湿地乡村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县域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3):136-143
文章重构县域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协调发展类型分区并剖析其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县域根据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可分为高度协调发展区、中度协调发展区以及低度协调发展区,其中高度协调发展区在空间格局上以苏南地区集聚为主。(2)长三角县域整体及三大类型分区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且空间异质性逐渐减弱。(3)技术创新、基础投资、金融服务、财政支出、"互联网+"五大机制对长三角不同类型分区的影响效应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因此,应本着异质性区域差异化指导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大气环境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及预测我国大气环境,以大气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研究的主要对象,应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根据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结构图绘制出环境、资源、人口以及国民生产总值(GDP)之间因果关系图,建立了大气环境、经济、资源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该模型能够充分反映废气排放、资源的开发以及空气污染与GDP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扩充性。  相似文献   

20.
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土地有序利用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县区为基本单元,从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关联指数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格局分析,采用两者耦合研究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了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值具有较强的集中与分异特征,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互斥性,社会经济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郑州市、洛阳市市辖区和邻近郊县,部分地级市的中心市区也相对较高,资源环境热点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东北和西南,结合两者的空间耦合特征,将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划分为5个类型区,并对每一个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