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币走向可兑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币走向可况换的改革问题日趋突出,外贸、价格、财税、金融体制等方面改革已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要求。实行人民币可兑换不是改革的目的,而是实现改革开放总体目标必不可少的步骤。  相似文献   

2.
1994年人民币汇率曾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这次改革思想指导下确定的较为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扩大我围的对外开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近几年出现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学术界目前至少存在三种看法:一是人民币对外应该贬值;二是继续执行稳定的汇率政策,主要理由是我国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三是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理由主要是我国经常项目保持顺差,围外资本流入呈现加速增长势头。本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人民币汇率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2003年9月,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提出一项法案,要求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所有商品一律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他们认为这一关税水平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幅度相同。在宽限期过后,该法案将会生效。 为什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提出这样一项针对我国人民币的法案?美国的一些人士认为逼迫人民币升值或征收高关税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减少中国商品的进口,解决与我国1000多亿美元外贸逆差的问题;(2)使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解决美国制造业300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国政府高层强调,人民币汇率不会改变,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密切注意有关动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财务金融风险,适应入世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下面,主要从人民币升值压力产  相似文献   

5.
早在2001年,《英国金融时报》、《日本经济新闻》等深具国际影响力的报刊杂志就鼓吹人民币升值,到2003年这种言论愈演愈烈:2003年6月和7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更先后正式表态,希望人民币更具弹性。2003年7月,ASEM会议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欧洲中央银行总裁德伊森贝赫和欧洲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也加入了人民币升值论的合唱中。《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开始展开争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以及国际清算银行(BIS)也纷纷发表意见,包括蒙代尔、克鲁格曼、麦金…  相似文献   

6.
7.
《对外经贸实务》2004,(2):43-43
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高达8,512.1亿美元,比上年净增2,304亿美元,一年连迈两个千亿美元台阶,比上年同比增长37.1%,为1980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同比增长34.6%;进口4,128.4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放经济中,国际收支均衡成为一个关注的问题。汇率政策作为国际收支均衡的主政策,其取向需要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效果为依据。本文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角度,研究汇率杠杆对于调节我国贸易收支与资本流动的作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与宏观经济运行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汇率政策的选择也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实现。我国自1994年进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就明确提出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从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实际走势来看,我们的汇率政策体现的都是“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在央行对汇率的强有力的调控下,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已演化为与美元挂钩的钉住汇率制。显然,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汇率调控方式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不一致的,也不符合中央关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  相似文献   

10.
11.
《青海财政》2003,(5):49-49
德意志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马骏博士认为,短期内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不太大。  相似文献   

12.
亚洲金融危机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从未停息。2002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美元基本保持稳定,但对欧元和日元则分别贬值了14.4%和4.7%,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对三大货币的实际汇率分别下降2.8%、16.5%和5.2%。据IMF估算,2002年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贸  相似文献   

13.
14.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顶住巨大贬值压力,坚持稳定人民币汇率,为亚洲经济渡过难关乃至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好评。然而时过境迁,2002年以来,一些人以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这种转变颇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商界领袖》2003,(10):29-30
人民币是否升值成为热点问题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环球市场》为此搜集了一些资料,供关注这一问题的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邢毓静 《国际贸易》2001,(11):49-51
2001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依然表现良好,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呈现如下特征: 首先,2001年以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依然保持增长,但是贸易顺差进一步缩小.2001年1月-9月,我国外贸出口达到1948亿美元,增长6.9%;进口达到1814亿美元,增长11.2%,进出口顺差134.4亿美元,同比下降30%.贸易顺差的进一步缩小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进一步缩小.  相似文献   

17.
IMF经验统计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值为负且占该国进出口额达到5%以上,则该国存在较严重的资本外逃。中国1990年-2001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均为负值,且有7年占进出口额的比例达到或超过5%,最高的1995年占比达到6.3%。1998年-1999年,中国净误差与遗漏值超过全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总和。这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本外逃。  相似文献   

18.
张仑 《中国市场》2011,(14):63-64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改革已走过了5年多的历程,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将有利于完善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改变过分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易于校正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然而现行汇率形成机制仍不完善,在加入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努力中缺乏制度安排和策略性等现存缺陷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指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多有非议,目前的人民币依然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1994年确立的外汇体制已与当前形势不适应,对其改革是必然的,改革的当务之急不是调整人民币汇率,而是改革不合理的汇率形成机制,使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收集数据,对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金融机构规模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浮动汇率制的背景对数据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为相关部门提出笔者自己的相关见解。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金融机构的规模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回归分析也发现,人民币汇率与金融机构规模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