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洲农业开发与楼兰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丽 《中国农史》2001,20(1):16-26
楼兰地区的植被和气候是自第四纪地质时期继承下来的,并且逐渐趋于稳定。但在做作业历史时期,楼兰古国却从一个繁荣的绿洲变成了不可逾越的荒漠,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绿洲农业的开发。本文以楼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对战争胁迫下楼兰古国和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西汉至唐朝绿洲农业的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论了荒漠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建立了“绿洲放心弃周期”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农业发展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农民增收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规律为实现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研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6—2015年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耦合协调程度。[结果](1)在时间演化上,南疆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农业发展,两者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状态; (2)两者耦合协调关系明显改观,由“九五”期初的中度失调阶段发展为“十二五”期末的中级协调阶段,总体上经历了“波动上升—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的过程;(3)从空间分异角度来看,由于产业同质性逐渐增强,各地州耦合度变化趋同。[结论]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相互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发展不够平衡。因此,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差异化与品质化布局来实现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家其 《中国农史》1994,13(1):58-65
六朝以前,劳动力不足制约了太湖在业区的发展,汉末西晋大规模的北人南移使农业区得到了发展,宋末以及明清期间的人口剧增使农业区产生了一系列土地、粮食、环境等问题。为了摆脱困境,太湖农业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以及有利于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经济,使太湖流域农业得到了新生,并逐步形成适应于在地少人多情况下夺取农业高产的农业区。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多功能对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疆三地州24个县域为评价单元,运用功能评价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南疆三地州县域农业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南疆三地州县域农业多功能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县域之间差距较大,分功能协调发展有待加强;农业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多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单峰型”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结构,分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农业多功能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主要以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其中自然资源条件和地区非农化发展水平是其主导因素。因此,坚持功能拓展、互联互通、科技赋能和因地制宜对于促进农业多功能深化发展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封玲 《中国农史》2004,23(3):124-128,F003
绿洲农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历史时期我国绿洲农业开发的基本进程,分析了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强盛是绿洲开发的先决条件,战乱、不合理的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和过渡放牧是造成绿洲沙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叠加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仑”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叶,荷人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的根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自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快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其中城镇化是新时代兵团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重要载体,是兵团集聚人口、壮大力量的重要平台,通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新疆兵团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南疆兵团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城镇已经成为南疆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但南疆兵团城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十四五”时期南疆兵团城镇化建设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8.
向安强 《中国农史》1999,18(2):51-60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仓”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中载体只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打杂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试论唐代河北屯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金忠 《中国农史》2001,20(2):16-22
河北屯田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安史之乱以前主要分布于幽州至渝关一线,以军屯为主,有幽-蓟、平-营、檀-妫等屯区。安史之乱后在河北藩镇到割据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屯田有向中南部推移的趋势,各镇均有屯田。但仍以北部为主,而且其规范、范围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恢复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两汉西域屯田及其在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宏斌 《中国农史》2003,22(2):21-27
西域屯田始于西汉,至东汉发展则更具规模和体系;从考古资料来看,两汉屯田虽各有侧重,但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色;西域屯田在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畅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安全保障,而又更是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既是中原先进农业科技西传的又一重要策源地,也是汲取西域及西方科技文化的前哨和基地。  相似文献   

11.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 ,站在千年更替、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 ,对党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先进性 ,以及建党近 80年来的历史经验作出了新的阐述和科学总结。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必须紧密联系实际 ,抓好工作落实。一、把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城郊型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中心环节来抓在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 ,要以“三个代表”为准绳 ,立足我市资源优势 ,适应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尽快形成城郊型农业产业化新格局。1 .突出城郊型农业特色 ,着力培育蔬菜主导产业和名优农产品。…  相似文献   

12.
陈家其 《中国农史》1997,16(2):5-15
本文简述了我国农业区的形成历史。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农业持续发展,就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建设、粮食生产以及人口增长等问题进行历史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水经注》拥有大量关于农业的资料,其中有些资料涉及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农田。对于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以及耕作制度、农田水利等方面,郦注记载的这些资料,都是很有价值的。郦注记载的农田,有一部分是古代为了军事需要而垦殖的驻军屯田。这类屯田,大部分在西域,但也有一些在内地。下面表列的,是这类屯田的大概情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更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经济转型发展之年,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对壮大我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在市、区农委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曹魏名将邓艾在淮河流域兴办的屯田,规模大,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史籍对其起迄时间无明确记载,形成了一个争讼不已的学案。作者通过爬梳史料,深入考察,提出了邓艾经营“淮屯”的时间序列:正始元年(240),巡行两淮,著《济河论》,上屯田建议;正始二年(241),始开广漕渠,“淮屯”工程正式开始;正始三、四年,“大佃淮北”的局面逐渐形成;正始四年(243)九月以后,邓艾开始在淮南营屯,至此正始年间的两淮屯田全面铺开;直到正始十年(249)初,邓艾“出参征西军事”,才结束他的“淮屯”生涯。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评介紫燕农业生产有着极强的地域特征,现今任何一地的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地域特征,无一不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制约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非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我国幅员辽阔,历史上形成的农业区也千差万别,因此揭示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开发的基本方针 历史的发展表明,河西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巨大潜力,虽然地处荒漠的戈壁滩中,农业生产条件又十分落后,但祁连山的冰川已为河西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大流域大绿洲,小流域小绿洲、沙漠之中有绿洲。”反映了这里灌溉农业的发达。但由于历代政治、地理等因素,到解放时河西地区农业仍然处于待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18.
绿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绿洲系统研究---理性的思考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经济系统最重要的子系统,其存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山地生态保育和水源涵养功能、绿洲外围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为前提。同时绿洲内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建立绿洲农田生态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对促进绿洲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巩固边疆具有重大的意义。1.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形成、放大机制,绿洲演变规律和人工绿洲稳定性机理,是绿洲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基塘类型指由基(埂)和塘相结合构成的一种特殊农业类型。基塘农业类型是农业区的基层组织。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农业区是全省七个农业区之一。这个农业区是由稻田、沙田、围田、基塘、丘陵(林地)五种农业类型所组成。基塘类型是珠江三角洲农业区的组成部份,是构成珠江三角洲农业区的“细胞”。基塘类型兼有水陆资源,既具有旱地种植的特征,也具有淡水养殖的特征。但和一般旱地或一般鱼塘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0.
高效立体种植是发展我国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白银市近年来的“双千田”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白银市地处甘肃中部,是个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区。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以粮为主,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到1991年人均占有粮食只有293公斤,人均纯收入38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是白银农业生产面临的两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