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也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当今,由于小学品德与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学会生活”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生活教育更加被人们广泛关注。教育源于生活,叉必须回归生活,回到完整的、具体的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之一。现代生活教育,要求我们把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带学生融进去。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交流、调查、访问等,获得对生活许多问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儿童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流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就是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在情感、心灵充盈上获得精神体验,使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生活课程重在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教育理念,突出表现了“回归生活”,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的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7.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对于新课程的欢欣之余,在实践探索中,我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今年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区里的《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评选。虽然压力很大,但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本次所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我根据孩子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感悟,创造。以美丽的大地妈妈、大地妈妈哭了、大地妈妈笑了这三个教学环节贯穿全文。 相似文献
8.
9.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在接触社会中学习各种技能,增长能力,如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学习能力等,学科教育所要实现的功能,便是引导,如何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社会所需要的目标去 相似文献
10.
当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号角吹响.小学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沉寂的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气息。引导学生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它进行观察、体验、反思和提升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宗旨。而“小班化教育”是随着入学高峰的退潮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随着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班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1.
解读中国,首先要解读中国农村。农村是全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基础。农村、农民、农业如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所在。中央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滂生去品赏美,让学生爱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新数学领域,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充分印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践提高数学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方案要不断的革新,不只是形式主义,做到有效的实践,将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科技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成败。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教育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就是要提升《科学》课程学科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学生学习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重点难点的掌握几方面入手,进行优化教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以《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为例,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认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缓解和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需要、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需要、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分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行性,认为科研成果的特征是转化的基础、教师的积极性是转化的内生力量、教学资源的的严重短缺是转化的外生力量。结合《农村发展规划》课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主要做法的分析,提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出台政策、形成制度,积极引导、规范程序,营造氛围、形成常态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法学专业《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法规范的技术性、税法内容的综合性、税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以及税法较强的应用性等特点要求《税法》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目前《税法》课程还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本形式,无法满足税收实务的需要,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强化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具体包括例题模拟实践教学、与会计相关课程配套教学、协助经营单位申报纳税、到专业机构实习以及将专业人员请进课堂。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创新教学路径时,应在校本课程建设要求下来进行;同时,对于目前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应给以保留.因此,创新的本质实则在于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创新教学路径时,应遵循:校本课程建设要求、解决教学短板要求.这样一来,才能增强该课程教学创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近期,我学习了河南省西峡县杨文普团队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得到很大启发。“三疑三探”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用心摸索,大胆尝试,让“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根据不同内容合理调整,灵活运用。本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苏教版)中的《广玉兰》(作者陈荒煤)教学为例谈一谈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