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洋 《魅力中国》2011,(4):249-249
绘画简单的说,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构图和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而成.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画作品的主题有表现形式的作用、有作品内容和作者精神的体现。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绘画语言包含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相互制约和渗透的有机整体,艺术家们的情感是靠绘画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艺术表现力来彰显出艺术的水准。  相似文献   

2.
李瑶 《魅力中国》2013,(25):141-141
所谓二度创作,是指演员在熟练地完成原创所规定的艺术内容的同时,注人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内涵意蕴,使创作的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具有性格的鲜明生动的形象。任何艺术作品由于理解、体验和感受的不同,很可能会对原创作者所规定的内容做某些变化、调整或补充,以更好地表现隋感和精神世界。而进行二度创作,是把原创作者作品的内容化作了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语言再现,使再现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结合与高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戴竞宇 《魅力中国》2013,(31):101-101
“一种艺术风格,如果仅仅因为它缺乏再现性或运用了抽象的几何彤式,是不能把它斥为形式主义的”“真正的形式主义,是使媒介与媒介服务的内容完完全全脱离开来,进而运用一些美的形式去代替作品中包含的一些戏剧性场面。“而礼服艺术家们则是从对象中直接获取主题,然后用他们的绘画风格把这个主题表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将其完善和深化,但并没有完全背离主题。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就是画家们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尝试采用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即科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侯青青  张充吕 《魅力中国》2014,(24):107-107
齐白石是近现代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拥有高超的绘画技术。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具有独创性的风格,并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他将民间的绘画艺术融入文人画中,表现出“俗”与“雅”的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本文首先对“俗”与“雅”的哲学渊源进行了阐释,其次对齐白石绘画作品中“俗”与“雅”体现进行了说明,最后叙述了齐白石绘画作品中“俗”与“雅”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绘画创作的启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鹏艳 《魅力中国》2011,(14):78-78
本文以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剖析和探寻非文学性绘画,对其绘画本身与个人关系的非阐释性解读,言说泼洒在画布上的真实是画家精神传达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刘健 《黑河学刊》2012,(12):28-29
吴冠中先生探索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往来具象与抽象之间,特别重视画面中点线面,黑白灰,红绿黄的结合与搭配,以及色彩的情感表现所形成的强烈的形式感。对吴冠中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剖析,论证了其色彩语言的形成和自成体系的用色原理。  相似文献   

7.
余志刚  张雪蓉 《魅力中国》2013,(28):100-100
“意境”是贯穿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灵魂。透过作品的审美意境,陶瓷绘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得以更生动地传达和更广阔的延伸。集结独特的陶瓷品性和文化内涵。陶瓷绘画艺术创作独具魅力。本文着重介绍了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从表现陶瓷绘画审美意境的层面解析了陶瓷绘画的写“意”手法。为陶瓷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慧 《魅力中国》2014,(6):77-77
情感是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价值,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包含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及个人的情感。绘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其主要功用在于释放和洗涤人类的精神,传达人类的情感。情感是绘画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是绘画存在的根本,是艺术家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元素,更是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中国集体经济》2013,(2):49-54
形神论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其所论述的是画者的情感、气质、人格思想与绘阃客体,即所描述的景物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是指对象的造犁特征,而“神”表达是作者本人所发掘到的客体的内在精神世界;形是形式,神是内容:神是绘画的意义所在,绘形是传神的具体手段,绘画的最高境界则是达到形与神和谐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李玉龙 《魅力中国》2013,(17):328-328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汲取并发扬光太是毋庸质疑的.但这种运用厦把握的尺度应该怎样做到呢?对待传统文化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作盲目的模仿或简单的复制甚至是生搬硬套,这样不负责任的创作不仅会产生品住庸俗低劣的作品,同时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极大的不尊重。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不是在形式上能渗透的.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更在于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内涵.即传统建筑所表达的内容。只有在其根源上着手,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做到真正的“懂得”.才能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张月娟 《发展》2008,(10):96-97
绘画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活动。过去,我们发现幼儿的绘画作品缺乏想象力,内容不够丰富,其原因是教师往往用自己观察概括的图形来代替孩子观察和表现的结果。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也不受客观情理的限制。他们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地运用自己的美术符号创造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水彩综合材料和综合技法应用十分广泛,其原因是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水彩综合材料的审美意义在于,运用综合材料所形成的点、线、面、色、质组成的特殊效果来追求具体物象以外的某种绘画语言的构成形式和作者精神反应的抒发,增加作品的不可预见性。水彩综合技法的审美意义在于多种技法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其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和绘画语言多元性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绘画表现主义美学。素材,构图,主观表现、笔触韵律综合体现绘画生理欲望精神结构。表现主义绘画揭示作画背景意义,探寻思想和内心暗喻。尼采艺术理论.直指表现主义纯粹尺度,性本能的崇高美。席勒作品力在生理欲望美由性本能提高到精神欲望美的范畴,从生理美学角度认识自我和绘画。  相似文献   

14.
薛媛 《魅力中国》2013,(5):55-5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国绘画美学最重要的特点是重内美。郭熙和苏轼是对意境论做出很多的贡献。郭熙提出境界这一审美范畴,境界即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体系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常听到人们说“画魂”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的一幅作品中的“意境”。中国绘画美学中,意境的根源是在于画家自己的思想与他所看到的要表达的景象进行结合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曾慧芳 《魅力中国》2010,(6):300-300
本文通过正确分析声乐作品,把握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感情基调等方面论述了声乐作品分析在歌唱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先对声乐作品进行了分析,有了正确的把握,才能进行作品的二次升华,通过歌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所表现的感情和情境呈现给观众和听众,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真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邓广荣 《魅力中国》2014,(21):91-91
绘画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绘画语言不同的运用,就会创作出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绘画能够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艺术的语言是通过色彩、线条、光色或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田之秋 《走向世界》2014,(37):36-39
尊崇传统 浸润儒风 走进画展,可以看出孔维克先生为此所做的精心准备。展览共展出近年来他的代表性人物画作品百余幅,以表现孔子及儒家思想题材的作品为主。综观展览,可以大体悉知孔维克先生的绘画理念和心路历程,其所包含的主题性创作,如《公车上书》;孔子题材系列创作,如《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图》;乡土题材系列创作,如《故乡小调》;古典人物系列题材作,如《四美图——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蝉》:生活写生创作系列作品,如《云南拉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李扎莫》等五大板块,以及直面生活、表现生活、歌颂生活的速写、写生作品,无不体现作者对生活之美的挖掘,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3):129-130
杨铭儒自幼遍访名师,师承大师李可染先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大胆吸收外来的艺术养份,变革创新,创建了融写实、夸张、变形为一体独树一帜的“杨氏”绘画风格,为海内外所赞誉。随后又得秦岭云先生的亲传和指导,艺术水平日臻成熟。他的作品平实、朴素、自然,体现了其充沛的创新精神与高尚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19.
俄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奠基人,被公认为抽象主义绘画的开山鼻祖.本文将探索研究康定斯基绘画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解析.阐述其绘画作品中音乐性、精神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迟京丞自称“老痴”,题款亦写“老痴”,痴倒是恰如其分,其习画三十余年,一直痴情于中国画艺术。其之所以称痴且老,是因为其对自己的绘画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将继续付之永不休止的努力。其崇尚传统却不排斥现代,借古而开今,作品的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力求体现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主张及执着于不鹜时流的绘画艺术追求,力求潜心大美之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