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模式与东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静 《财经研究》1999,(4):48-52
  相似文献   

2.
3.
泡沫经济是一种价格现象,指某种或者一系列资产的市场价格在短期内脱离其实际价值迅速上涨的经济现象,是一种虚假繁荣;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和社会震荡。广义的泡沫经济泛指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商品或投资品价格的过度上涨,包括通货膨胀。狭义的泡沫经济指房地产或证券市场这类投机性较强的行业领域的泡沫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日本模式、东亚模式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下半叶,世界格局重大变化之一是亚洲的崛起,确切地说是东亚的崛起,其根源是追赶型现代化模式的成功。所谓“追赶型现代化”,是指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凭借后发效益,利用先进工业国曾经耗费巨额资金和长时间探索而获得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低成本短时间地快速缩短与先进工业国的差距,高速度地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五、六十年代的“日本模式”首开其端。六、七十年代是四小龙、继之扩展到东南亚的“东亚模式”紧随其后。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则吸取两者的精华,在社会主义大国的独特条件下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  相似文献   

5.
6.
近几十年来生产力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经济全球化或国际经济一体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资讯业的快速发展,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经济全球化了,问题也全球化了。一个国家的利率、汇...  相似文献   

7.
8.
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发展与东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东亚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东亚各国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成上升态势.但在出口和吸引国际投资、区域合作制度创新以及非经济因素等方面,中国国际形象仍然面临挑战.中国应从完善地区间产业分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东亚区域合作机制和强化地区安全合作几方面入手,努力提升自身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9.
10.
谢震 《经济论坛》2003,(22):51-51
一体化的公共选择说认为一体化的成败取决于集团个体数量和成员相对规模的差距。个体数量太多,建设成本高;成员规模都小,成本承担能力也小,当谁也不愿为创造公共产品做贡献,更多选择“搭便车”时,就会导致集团公共产品的产出严重短缺。最可能成功的是那种个体数量少,部分成员相对规模大的区域一体化集团。南方共同市场就是一个范例,它的成功对于构建讨论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南方共同市场成立于1995年,当时只有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四个成员,组建成本较低,每个成员只须向有限的几个成员开放市场和让渡部…  相似文献   

11.
东亚模式并未过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东亚模式的缺陷与革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日本经济可谓"失去的十年",对此有种种论述和探讨,笔者认为日本的问题源于中长期战略的滞后和欠缺。面对全球经济的区域化和现实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着必然的因素,同时也为日本经济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和可能。  相似文献   

14.
论“东亚模式”的战略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东亚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转移、跨国投资对东道国企业的影响以及区域共同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共同发展的角度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展望,并就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不适应性问题 ,提出了构建企业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并探讨了构建企业绿色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文化的绿色化、技术的绿色化、生产的绿色化和制度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7.
18.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67  
林毅夫  任若恩 《经济研究》2007,42(8):4-12,57
由克鲁格曼挑起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也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热烈讨论。国内许多研究试图沿用克鲁格曼的立论所依据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以此判断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对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进行深入考察有助于对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本文力求通过对有关国内外文献的综述,对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发展和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经验的回顾,来论证克鲁格曼当年挑起这场争论的出发点是站不住脚的,他的文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意义存在误解,在经济学理论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我们不应该以克鲁格曼的方法和立论为依据,继续宣传与此有关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本文在对克鲁格曼挑起的这场争论的回顾中,总结了几点对中国未来发展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明星  郭廓 《经济论坛》2000,(11):14-14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本世纪70年代以来,以高成本、高度专业化、高度集中、高度化学集约化、高产量、高污染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石油农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建立一个能够自身维持肥力,减少污染,控制病虫害和抵抗灾害的农业系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陆续推出了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等运行模式,作为上述替代农业模式的综合体,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孕育而生。它指通过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合成品投入,围绕农业自然再生产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伦武 《经济师》2002,(4):90-92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几年了 ,这场危机对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在 2 1世纪的今天正在初步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文章主要阐述了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