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制度的改革和变迁,带有明显的中央集权和路径依赖特征,是中央、地方政府及农民三者之间利益博弈过程.因此,以制度变迁理论为依托,强化中央政府在财政支农资金制度创新的作用,重视地方政府的“主体地位”和壮大农民组织利益集团,实现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跃升,这是财政支农资金低效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永林 《商业研究》2011,(2):165-168
当前我国财政分权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向零和博弈,需求诱致型的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展开激烈的锦标赛竞争,中央政府对制度刚性的放弃也达到了制度与经济绩效博弈的纳什均衡。但是,由财政分权改革导致的众多问题开始制衡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导致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抑制。因此,政府体制改革应从制度安排入手,祛除体制性弊端,以弥补财权和事权分离体制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陈爽  陈长 《品牌》2014,(11)
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转换中的重要主题,对下一轮经济增长影响甚重。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当代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简要阐述了城镇化的涵义、发展机制及模式,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三个制度的变迁过程来分析和研究城镇化发展,分析中国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城镇化与市场导向改革时期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安排,就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制度创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制度安排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相关性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对正确认识今天中国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因及今后改革发展趋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焦点所在,与此同时,城市公共财政职能的完善、财政制度的协调亦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前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即土地资源不断由农业用地转性为非农建设用地,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产权安排、分权体制以及城镇化方式,土地财政现象成为了非常普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财政现象并对土地财政的模式做出详细的分析,然后深入研究了当前土地财政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前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即土地资源不断由农业用地转性为非农建设用地,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产权安排、分权体制以及城镇化方式,土地财政现象成为了非常普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财政现象并对土地财政的模式做出详细的分析,然后深入研究了当前土地财政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动效应:一方面,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带来资金支持,加快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地方在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后,土地财政收入也随之上升。以F省9个地市的数据为基础对这一互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土地财政的影响较之土地财政对城镇化的作用更强一些。然而,考虑到土地财政本身的特性,地方政府要逐渐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寻求更持续、稳定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9.
尚彦华 《华商》2008,(18):167+165-166
"制度变迁是制度创立、变更即随着时间而被打破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制度变迁的方式"。本文通过对制度变迁理论的深入研究,了解到其包括制度需要,制度供给,制度变迁方式等。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制度改革主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各个机构投资者制度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是一次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市场化改革虽走近尾声,但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简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所经历的变迁,及这些变迁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并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制度定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推进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基层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一是要通过体制调整解决基层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二是要通过转移支付改革实现地区间财政支出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均衡.应设立长远目标,以及与目标相关联的评价标准,避免为了解决现有问题而产生更难解决的长期问题;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则应尽快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一方面是政府对企业放权让利,以利于形成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是政府重塑调控经济的手段,以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本文称之为双向改革。本文试图说明,双向改革的制度摩擦是导致财政风险的重要原因。通过使用1997—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中,确实存在体制改革摩擦即制度性摩擦,这种制度性摩擦不仅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双向改革的风险化解效果,而且自身也导致了新的风险产生。因此,探索和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化解我国财政风险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等行政因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高估的现象,表现在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和城镇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较高.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同时制定客观、合理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真正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财政收入体制特征和改革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财政收入体制的实质、特征和改革路径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剖析。指出一国财政收入的实质,是一国政府怎样去筹集收入,筹集多少,用什么形式去筹集和向谁收入等大问题。特别是从我国财政收入的总量、结构和增速三个层面,概括了我国财政收入体制具有大而失度、多而繁杂和快而失序等三大特征。进而又提出了"多用税、广用债、深减费"的改革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将城市便利性引入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分析框架,以解析中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失衡的形成机制,为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思路.研究表明: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有动力推进土地城市化,且土地城市化对城市便利性程度的提高具有正效应,但由于户籍制度和快速上升的房价限制了农村迁移人口对城市便利性的获得,土地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的城市便利性程度对人口城市化的总效应却为负,从而导致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失衡.为此,需要协调提高农村迁移人口对城市便利性的获得程度,让城市便利性在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市场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eurbanizationprocessinChinahasfivefeatures:First,constantincreaseintheurbanpopulationFrom1949,whe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wasfounded,to1997,theurbannon-agriculturalpopulationinChinaincreasedfrom27.406millionto214million,growing7.8times.Growthinmiddlesizedcitieswithapopulationfrom200,000to500,000.wasthemostrapid,increasing10tinies.Thepopulationincitiesofunder200,000peoplegrew5.5times,andthepopulationinbigcitieswithfrom500,000to1milliongrew4.8times.Second,increasedproportionofurbannon-agr…  相似文献   

17.
城乡社会断裂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财政城乡差别化支出政策有关。政府财政的差别化支出,造成城乡居民收入断裂、社会保障断裂、科学文化素质断裂、生活环境断裂等。这与国家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县乡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支出政策决策过程中农民利益诉求难以有效表达等有关。因此,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按权责匹配原则改革县乡事权、财权,保障农民在城乡财政分配中的话语权,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但由于对城市外来人口和城市的土地规模考虑不够,城市化水平的增长与带动力较弱,造成中小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城市永续发展。应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化,营造多元动力的城市化机制,科学有效地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有序地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要素市场一体化条件下,多数票规则会导致较高的再分配水平,降低财政竞争的激励,形成财政竞争的自动制衡机制,确保财政竞争处于适度水平。中国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二元体制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收益,并因此影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减少,会减缓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压力,降低财政竞争的成本。同时,二元体制又通过就业收益和城市住房价值的提升,提高了财政竞争的收益。上述因素将共同提高财政竞争的均衡水平,加剧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  相似文献   

20.
夏仕龙 《财贸研究》2019,30(12):14-29
从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取向组合的变迁规律,得出2008—2017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两种取向组合的样本区间,且可用经济主体预期的马尔科夫过程刻画。将符合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的政策规则植入含政府部门的新凯恩斯模型,用Maih(2015)开发的RISE软件对MS-DSGE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求解,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剥离出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效应,发现经济主体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影响货币政策冲击、通胀目标冲击和自然利率冲击的效果。因此,政策当局应及时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做出承诺或有效沟通,在预期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精准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