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化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和人口迁移及流动加剧的背景下,分析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对加强人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试图建立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进而说明环境因素引致的迁移存在"概念的模糊性"问题。在这一框架中,包括冲突或社会动荡导致的环境变化、工业事故、极端生态与环境事件、包含环境变化的发展项目、环境治理与保护、渐进性环境变化和渐进性气候变化等在内的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人们生存型环境需求、发展型环境需求和享乐型环境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导致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拓展的索洛模型出发,探讨了省际人口迁移、人力资本流动及制度因素通过影响经济体人均产出的稳态水平,影响人均收入增长率,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一机制,并表明经济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决定其经济稳态水平.目前,人口迁移所导致的人力资本转移对内地经济的影响仍不足为虑,政府的作为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迁移机制作用的发挥,市场化的促进作用则有赖于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文以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经济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计量经济学经验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第二,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并不是导致城镇失业增加的原因,而城镇失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城乡迁移。第三,制度因素对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影响是复杂的,城乡人口迁移规模随着制度约束的减弱而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4.
人口迁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人口经济活动,并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出发,评价新疆绿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以期为系统深入研究新疆人口迁移问题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以引导迁移行为,促进人口迁移与绿洲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数据     
正我国流动人口达2.47亿呈现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趋势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也是连续出版的第7本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人口的流动迁移行为的主导因素。未来,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增速放缓,但持续增长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同时,流动人口呈现了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等新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融合是农业转移人口迁移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其能否有效实现市民化。利用1086名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在使用基本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就近迁移和异地迁移者的社会融合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就近迁移和异地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呈现分层性特征。就近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要整体优于异地迁移者,尤其是在心理认同方面的优势凸显,而在经济融合和社会适应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作满意度和社会关系网络方面。就近迁移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身份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佩国 《中国农史》1998,17(2):71-78
土地分配贯穿于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全过程,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生态特点,土地分配也必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所涉及的度量衡及币制因素也千差万别,近代山东农村也不例外。山东省内,即如一县之四乡或一镇之四关,度量衡及币制亦有差异,这使以地权转移为中心的土地分配所表现的经济财产关系也错综复杂。这项研究,试图以实证考辨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细微处厘清混乱不堪的度量衡及币制,进一步透视土地分配中所呈现的经济财产关系的本质;并力求突破传统地方史研究的偏狭视野,而在史学方法上带有更为普遍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与刘易斯等提出的劳动力迁移理论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不顾本国现实,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存在着严重的失业,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对策,托达罗提出了城乡人口迁移模型,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该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其数学形式;其次,讨论了该模型与城市劳动力供给的均衡问题;再次,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简单评价;最后,对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迁移问题的若干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在农村土地权益对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突显而人口迁移又反过来影响其在农村土地权益处置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的性别差异以及迁移行为对土地权益处置影响的性别差异,为制度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年339个城市或地区数据分析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的性别差异,构建Logit模型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对其农村土地权益处置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研究结果:(1)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对承包地是否自行耕种的影响比男性更大,主要是在婚姻中的女性迁移影响显著强于男性;(2)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对承包地是否转租的影响比男性略强,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迁移时间的影响显著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研究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农村土地权益保障较弱,但是女性的非农迁移对其家庭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愈加明显,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口迁移则可能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人口迁移的实地调查,发现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因气候变化所影响的移民类型主要有政府主导下的生态移民、自发迁移移民以及因减缓干旱而实施的工程非自愿移民三大类型的人口迁移,每种类型的移民与气候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并且不同类型的移民与气候变化/灾害的关联性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其中自发迁移移民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最强,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次之,非自愿移民又次之。通过对气候变化影响下宁夏中部干旱地区移民的实证研究,对于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提升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适应与风险管理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决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2006年北京地区1452名外来务工人员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迁移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决定迁移劳动力收入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资本在总体中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笔者发现了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家庭关系与老乡关系对于女性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有显著影响.同时,我们还发现对西部地区的男性迁移劳动力而言,社会资本的积累能够带来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在对2009届毕业生随机调查的基础上,抽取本科生信息组成研究样本,首先对样本进行就业流向McNemar检验和方差分析,然后建立logit回归模型对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生就业流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生源毕业生乡-城迁移受到所学专业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背景因素和个人特征因素的间接影响,特别是女性生源在就业迁移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与传统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永久迁移决策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方言距离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本文以落户意愿作为农民工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的指标,以定居意愿作为农民工事实性永久迁移意愿的指标,研究发现,方言距离无论对农民工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还是对农民工事实性永久迁移意愿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方言距离通过阻碍农民工在流入地区的经济整合、社会参与、文化适应、身份认同4个层面的社会融入,降低其永久迁移意愿。异质性检验表明,随着学历增加,方言距离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负向作用逐渐减弱;方言距离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方言距离主要影响跨省流动农民工的永久迁移意愿。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推动就近就地城镇化可以避免方言距离在农民工永久迁移过程中带来的社会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教师的无序社会流动客观上威胁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利用对湖北省随州市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教师具有普遍的社会流动意愿,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农村教师的社会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差异;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生态因素、经济收入、社会因素、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等是影响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关键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现有理论,探讨了流动少年的身份认同情况及其对内、外群体的评价。研究发现:第一,制度与文化因素对流动少年形成身份认同均有重要影响,在文化意义上,流动少年群体可以划分为城市化中的流动少年与城市化了的流动少年两个类别;第二,在社区评价方面,流动少年在自然和生态维度上给予农村积极评价,在社会经济维度上则给予城市积极评价;第三,在社群评价方面,流动少年在品德维度上积极评价农村人,同时承认城市人在个人素质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更有优势;第四,处于弱势地位的流动少年同时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偏好,这说明,对于流动少年而言,系统正当化理论较之社会认同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过程中,为避免与生态系统形成紧张关系,必须把人口迁移及城市化的发展纳入与自然大系统协调运转的总轨道中。首先,对城市化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回顾;然后,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东西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最后,提出了我们的选择:在制定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政策时,应掌握以下原则,即动态平衡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及综合设计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应处理好三方面关系:正确认识、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口迁移与生态承载能力的关系及正确处理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调查显示,主要有两个方面要素决定新一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分别是新一代的农民工人力资本保有量不多的因素和人力资本增长较小的因素,其中新一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保有量不多是由于新一代农民工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欠缺,人力资本增长较小是由于农民工收入不高、工作环境不佳,没能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提升和突破。他们所参加的工作大多是没有什么技术水平、出苦力的工作,造成职业流动方向单一和流动频繁,使得流动在提质方面没有达到预估值。基于此,本文浅谈了农民工职业流动受人力资本影响效应,以供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陕西省有关资料为依据,对我国女性人口迁移的一般状况和特点,及城镇化过程中的妇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自西方开始出现了涉面庞杂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中世纪之前的全新时代,人类的价值观念从对超验力量的信仰转变为对理性与人类自身力量的崇拜与信仰。应用科学的成果成为这种信仰可以延续至今的理由。尽管,思想界的"后现代主义"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石,但是,今天的世界仍旧在"现代主义"的巨大惯性中前行。"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不仅带来了各民族价值观念的趋同,同时也带来了以人口流动为特征的这一特殊现象。无论在一国内部还是不同国家之间,"迁移"与"流动"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这种流动并非以往的简单地理概念上的迁移,迁移的背后有着深层的历史及现实原因。伴随迁移人口的移动带来了很多特殊"空间"的出现,如"难民营""贫民窟"。这类空间的产生同时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人群在迁移至发达地区或国家之后,因为民族,文化,价值信仰不同造成各种冲突与矛盾。思想与理论的出现总会源自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不幸。如何认识这些冲突,如何定位由流动人口带来的特殊"地域"?理解与阐释这些冲突,必然要求我们反观以往"国家"及"民族"的概念,重新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与地缘政治相关的各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0.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压力大。要突破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瓶颈,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本文以欠发达地区湖南邵阳市为例,探讨了邵阳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及特征、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及劳动力市场社会服务体系等,并从政策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