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自主创新做强"中国光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二次创业”战略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围绕“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强化光电子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一五”期间,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全面提升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新区》2009,(4):9-9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促进高新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近日,科技部批准广州高新区、郑州高新区、苏州高新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简称天津高新区)开展创新型园区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科技自主创新和加快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推动国家高新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科技部于2005年8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加紧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有关要求,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指导和管理,科技部于2006年6月2~4日在北京举办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领导以及部分省市科技厅领导,共100多人参加了研修班.  相似文献   

5.
2006年是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高新区十五周年,也是科技部实施“十一五”计划的起始年。在过去的一年里,53个国家高新区(此文数据截止于2006年底,故宁波国家高新区并未统计入内)高举火炬旗帜,按照“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和“五个转变”的要求,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步伐,  相似文献   

6.
国家高新区二十年发展,第一个十年是初创发展的十年,第二个十年是“二次创业”的十年。未来十年将是“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十年。如果说“二次创业”的核心是国家高新区在发展模式上实施“五个转变”,努力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核心就是国家高新区要在发展路径上推进”四个跨越”,努力提升园区科学发展水平。“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是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总体战略。创新是高新区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高新区持续不竭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碧绿的大海,美丽的鹭岛。5月26日,第三届全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联席会议在厦门召开。会议围绕实施《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纲要》,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实施。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科技部党组成员、中国高新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厦门市市长张昌平、科技部高新司司长冯记春、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07,(5):78-86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实施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促进国家高新区在“十一五”期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科技园区是推进国家高新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重要举措,是所有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科技部对国家高新区进行宏观管理和  相似文献   

10.
当前,包括宁波高新区在内的全国54家国家高新区建设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今后一个时期内,如何顺应新时期对高新区发展的新要求,走出一条符合宁波实际、具有宁波特色的高新区"二次创  相似文献   

11.
江苏是全国高新区创办较早、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通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不仅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且也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区域,呈现蓬勃的创新活力。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的要求,提高全社会创新水平,应高度重视高新区的载体功能和优势,进一步完善环境和政策,使高新区成为全社会自主创新的前沿阵地,形成自主创新的龙头板块。  相似文献   

12.
在“二次创业”的新阶段,营造一个优良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至关重要。发最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资金,人才、技术的流向,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大园区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工作思路,以服务促发展为工作主线,进一步深化服务创优活动的内涵,以更大的决心.更扎实的工作,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创业环境。国家高新区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特,改革创新也是推进国家高新区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高新区的实践证明,制度重于技术,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是资源与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制度和环境。虽然我国是一个科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后工业化国家.但只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营造一个局部优化、有利于产业化要素聚集的良好环境,也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6至2010年是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高新区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现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将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把高新区建成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达、综合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14.
宝鸡高新区于1992年创建,分为科技创业园和新区两部分,在建面积21平方公里。自“武汉会议”以来,特别是近两年,高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积极实施“人才强区、项目带动、经营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营造一一流环境,突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强化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二次创业”,使宝鸡高新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钟萍 《中国高新区》2009,(11):50-5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项任务之首,并明确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高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跨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完成国家赋于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兴区之本,走一条创新型高新区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7.
《港口经济》2010,(2):25-26
在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实践和探索中,国家科技部决定在全国56家国家级高新区中,选择条件成熟的高新区,开展“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试点工作,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今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1999年,上海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引导产业、聚集人才、整合资源、先行先试在新的平台上聚焦。2006年,上海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区,将高新区各园归于张江,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由此起航。2011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成为火炬计划引导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年后的今天,一个举世瞩目的高新区展现在世人面前,发挥着集聚、引领、辐射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月11日,科学技术部下发《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提出以创新型科技园区为抓手推进国家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战略,进一步提升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举措,也为国家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郭超 《中国高新区》2008,(10):21-21
旨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火炬计划”实施已有20年,合肥高新区在“火炬计划”的引领下,一直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促进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