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雯婧 《经济视角》2010,(12):104-106
实行新《劳动合同法》后,对商业企业用工制度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影响。本文从有效降低新环境下的商业企业用工法律风险的角度,分析了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型商业企业用工制度的主要影响,着重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民商事管辖权制度是以普通法为基础的,传统上,它与大陆法系中的管辖权制度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但晚近的发展却表明了英国管辖权制度正逐步地向大陆法系靠拢。对英国传统的民商事管辖权制度以及加入布鲁塞尔公约之后管辖权制度的变化进行论述。中国在涉外民商事合同的法律适用方面颁布过的法律文件主要包括:1985年3月21日颁布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已废止)、1987年3月15日颁布的《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已废止)、以及1999年03月15日颁布的《合同法》(现行有效)等。但是,《合同法》等对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较为原则、简略,可操作性不强。《规定》的颁布,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相似文献   

3.
违约责任是合同法的核心内容,是合同交易中保护守约方的利益,追究违约方民事责任的违约补救措施。如果合同没有法律责任为基础,合同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的权利就无法实现,权利便形同虚设,所以,研究违约责任制度对合同权利义务的有效实现具有现实意义;更何况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合同法》对违约责任制度的规定较之以前三部合同法有较大的突破,因此,本文就新旧合同法对违约责任制度作归责原则、违约责任方式的比较,旨在更加准确理解新合同法的规定,以取得对实践有准确无误的适用 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以往劳动法律制度存在规定过于简单、适用范围偏窄等缺陷,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从而使得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的劳动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大了对农民工的保护,并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本文主要是对我国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影响进行相关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8,(3):64-78
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全面评估了我国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农民工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劳动合同法》降低了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度达23%,提高了农民工拥有各项社会保险的比例为10%—26%,这一结论在消除样本选择性偏误后同样成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福利水平的改善作用在工人议价能力较低地区和教育程度较低组别的农民工上更加明显,而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同时,新《劳动合同法》的劳动保护效果并没有因同时期其他经济因素的冲击而受到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对正处于争议中的新《劳动合同法》能否真正提高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做出了明确回答,而且对于制定和发展规范的劳动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胡豪 《时代经贸》2011,(6):55-56
文章通过比较两大法系代理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各自理论基础,结合对《合同法》制定过程考察,界定了《合同法》402条和403条的性质,并指出这一哭破可能导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洁 《时代经贸》2011,(16):68-68
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都是现代合同法的重要制度。我国《合同法》吸收这两大制度吸收的同时,也根据国情进行改进,但不可避免有一些缺陷和遗憾。如何处理好我国《合同法》对两大制度的理论吸收和实践适用,弥补缺陷和遗憾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高娃 《经济纵横》2006,(5):52-53
法国这次的《首次雇用合同法》是在去年8月实行的《新雇用合同法》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新雇用合同法针对所有20名员工以下的小企业,适用所有年龄的应聘者,而首次雇用合同法是针对20人以上的企业、年龄26岁以下的首次雇用职工。从企业层面,由20人以下小企业扩展至20人以上大企业。劳动者层面上,出现了一个26岁的年龄界限,也正是这个26岁,让法国年轻人喊出了高昂的反对歧视和要求平等的口号。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合同法的颂布和实施,尤其是违约责任判定中严格责任原则的确立,一方面有效地提升了国民的法律意识,突出,严格责任原则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立法,特别是合同立法制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0.
新《税收征收管理法》借鉴外国税收立法的经验,将我国《合同法》所构建的代位权制度应用到税收领域,从而创设了税收代位权制度。税收代位权制度是将民事制度引入公法领域的有益尝试,不仅可以弥补税务机关行政权力行使在他人责任方面的不足,而且在立法层面上肯定了“税收债务关系”。为保证各种税收制度的协调,必须合理界定税收代位权的行使条件。由于税收代位权体现着社会公益性,逻辑上必然要求其法律效果采用“优先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