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的观点认为,违约之诉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只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领域。在我国,旅游合同这种期待精神利益的合同是不能给予充分保护的,本文通过对旅游合同的特殊性以及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进行分析,认为应当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加强对旅游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张仁军 《魅力中国》2009,(24):29-30
有些犯罪行为往往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然而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并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和选择旅游。但在现实生活中,旅游市场也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或一些意外事故,从而出现游客与旅行社之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法律纠纷。本文仅就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作简要探讨。一、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特征及情形1.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违约非财产损害赔偿论——以旅游合同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苷用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2-15
违约非财产损害赔偿实际上触及了传统民法上违约救济与侵权救济二元体系分离的一个边际问题.文章以违约情形下的非财产损害赔偿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合同为例证,主张非财产损害赔偿并不是先验的永恒的属于侵权法的范畴,在法律逻辑不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情形下,应通过扩张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来解决一些侵权法问题,以应社会变迁对法律变革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在工伤损害赔偿领域,很多国家或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侵权损害赔偿、工伤保险和社会保险为内容的多元、系统的受害人救济模式.依据我国法制的发展现状,以侵权责任法为基础,建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和社会救助并行发展的多元化受害人救济机制.基于此,须尽力协调好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在受害人保护上的制度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6.
常富 《魅力中国》2011,(12):96-96
精神损害是指是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侵害,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他人的姓名、肖像、荣誉、身体、健康、生命名称等造成损害,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和减损。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加害人侵权行为使受害人精神利益损害而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以财产补偿、精神抚慰金的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使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得以弥补、修复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高瑞臣 《魅力中国》2010,(4X):111-111
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和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行政精神损害立法趋势接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人给予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是现代民法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精神损害赔偿具有补偿、抚慰受害人,惩罚加害人的三重功能。将对受害人以补偿、抚慰及加害人的制裁三种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民事法律保护民事主体人格权益,制裁侵权人违法行为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法律手段。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的价值、尊严和安全的追求,由此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众人瞩目的焦.最。但是。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仍存在严重的缺陷.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就浅谈一下我国的精神损问题。  相似文献   

9.
卞问  顾伟 《黑河学刊》2013,(5):90-93
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革新,人们将精神利益广泛的融入到经济交易中,因此,逐渐产生了"精神利益财产化"的趋向。伴随着这种趋向而产生的精神损害问题也逐渐促使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构建成为法律发展的必然趋势。精神损害赔偿的判断标准作为研究结构的跳板显得尤为关键。透过合同的本质和精神损害赔偿的特点,运用比较的方法试探我国合同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判断标准,对保护我国公民的精神权益,促进我国民主法治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旅游给人们带来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其中旅行社违约给旅游者造成损害的问题尤为突出。针对此问题,文章通过对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进行赔偿的论证,借鉴国外立法判例,分析违反旅游合同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论旅游违约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亟待建立以旅游违约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旅游合同法律制度。旅游违约具有主体身份方面的特殊性、违约形态方面的多样性、损害后果方面的精神性以及法律责任方面的竞合性特征,立法上应加强对旅游者的保护,并强化对旅行社的管制。旅游违约责任应采用严格责任与过错责任的双轨制归责原则,并在责任范围方面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与惩罚性赔偿。  相似文献   

12.
黄建 《新西部(上)》2007,(11):114-115
2006年河南发生了两起相似的强奸案,同为受害人,但是在民事赔偿的问题上却发生了天壤之别,对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立法是否科学、是否做到了法律的和谐统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解析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得以成立的见解,在主体上,提出法人等组织可作为精神损害的求偿主体的理由;在阐述各学说基础上,论证“精神利益说”作为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客体的合理性;在内容上,区分不同情况,确定行使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否作为独立的诉因。  相似文献   

14.
胡慧华 《魅力中国》2013,(13):321-321
法律上关于“精神”这一概念,主要是指精神活动,并且通常与精神损害赔偿相关联,法律上的精神活动更多的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与人的情绪、感情、思维、意志的关系。对精神损害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说。广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包括精神痛苦与精神利益两方面的损失。狭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本文认为,广义学说对精神损害的涵义理解较狭义学说更为全面、合理、更为科学,更加有利于维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符合现代法律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我们可以认为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受害人本人或死者近亲属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这里的精神损害,既包括积极的精神损害即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也包括消极的精神损害即知觉丧失与心神丧失。它最早萌芽于罗马的“侵辱估价之诉”,在罗马早期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的第一条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在我国,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赔偿的数额如何确定等问题,目前我国法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评定所参考因素很多,但就其受害人因素而言,应考虑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程度、受害人的性别和年龄等自然状况、受害人职业、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受害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受害人是否存在过错等综合因素予以确定.体现法律的公平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不当出生”诉讼在我国越来越多。对此类案件,无论采用违约法律救济或者侵权法律救济都是符合法理的。在损害赔偿范围上,既要赔偿原告在财产上遭受的不利益,主要是残疾婴儿的特殊治疗费用和一般抚养费用,又要赔偿原告在精神上遭受的不利益,即精神损失。给予受害人以相应的法律救济,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应当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在<刑法>中确定下来,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规范其标准.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在立法上的一大突破。要明确阐释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9.
因现代社会损害救济体系的多元化,工伤事故常导致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的竞合。文章通过对域外民事侵权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下四种处理模式的分析,在结合我国立法情况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有所裨益的立法建议:用人单位对事故发生无过错。此种情况下,宜采用替代模式;用人单位对事故发生有过错。此种情况下,可采用补充模式;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受害人也可基于侵权责任,向第三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20.
《侵权责任法》第10条至第14条规定了共同侵权的责任成立和承担方式,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详细规定受害人针对共同侵权人中的一人放弃权利主张时的规则,因此仍然必须遵循《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五条的规定.本文以美国法上著名的Cox诉Pearl InvestmentCo案为研究,针对共同侵权人权利放弃制度的研究线索,为我国完善《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