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中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中部丘陵地区,地跨84个县(区),土地总面积12.1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3%,人口63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1%,是我国典型农业为主的地区之一。 一、川中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湖南水土流失情况及治理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水土流失情况及治理的建议魏再勋(湖南省水利电力厅)1水土流失分析1.1水土流失现状湖南省水土流失的面积为4.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0.8%,占可能发生流失坡面面积的30.1%。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蚀,属全国水力侵蚀为主的一级类型区和南方山...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世明 《水利经济》2010,28(1):19-23
综合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就和效益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呈现3大特征:①治理面积递增,治理速度加快;②治理范围扩大;③治理成就存在区域差异:中国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但水土流失治理最快的是东部地区。治理效益方面,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m3,增产粮食180亿kg。水土流失治理整体效益明显,但治理效益存在区域差异:南方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量大,占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水总量的40.9%,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土量大,占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土总量的57.2%。水土流失治理的投资效益也存在区域差异:东北水土保持措施的投资效益比最高,依次为华北、西南、南方和西北地区。并由此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政府重视和善治,善治的方略应涵盖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展(一 )水土流失治理的总体进展最近 50多年来 ,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 2 0 0 0年底 ,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7.41万平方公里 ,占同期水土流失面积的 2 3 .82 %。其中 ,兴修梯田 1 475.2 1万公顷 ,筑坝淤地、治沙造田 2 57.2 2万公顷 ,  相似文献   

5.
认真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黑龙江垦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实现垦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永恒主题。垦区自“九五”计划以来,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增加水土保持项目资金投入,强化预防保护和水保监督机制,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逐步形成了具有垦区特色的水保模式,建立健全了垦区水土保持管理体系、法规体系、执法监督检查体系,使垦区水保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科学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小区试验,从定性和定量方面探讨研究了参地水土流失的特点、规律及其治理方法,结果表明:参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但只要采取积极、综合的治理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1.主要利用措施推算效益,没有考虑到地形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误差大水土保持措施,分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修梯田和打坝地,由于受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预测的准确性低。而生物措施也因种植种类的不同,投资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长江从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段,长4511公里,占长江全长的70%,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五省(区),支流还布及甘肃、陕西、贵州三省,共涉及八省区的348个县,流域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589%,人口16亿,占全流域...  相似文献   

9.
沙棘是防治水土流失的理想树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是常被用于防风固沙的树种,可兼收生态和经济效益,用作治理水土流失是新的尝试。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根治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恢复该地区昔日良好的生态环境状态,自然环境条件是具备的,技术上是可行的、成熟的。为实现上述目标,在经济上前题是摆脱贫困,关键是调整发展战略。基于以上看法,本文提出了黄河中淳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天水市在城市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95、2000、2008年为时间变化单元,以江苏省从北到南的20县市区域为空间变化单元,建立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量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植被覆盖度和水土流失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异较大,随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新沂的植被覆盖度最高,扬中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大。(2)20个县市区域的水土流失量随时间的推移总体上有所增加,而如皋、通州、海门、东台、扬中、泰兴和兴化等区域的土流流失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松嫩流域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嫩流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目前,松嫩流域已成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不仅影响粮食生产,而且泥沙淤积河道,恶化环境。给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4.
破解四川省富顺县农村土地流转难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农村出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多数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承包地向种植能手和现代农业经营者集中,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是对家庭承包制的完善和发展,符合广大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该文以四川省富顺县为例,对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土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榆县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榆县是吉林省西部盐碱化最严重的典型县之一;干旱气候条件下该区土地盐碱化主要是自然因子及一些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改良盐碱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实地调研了密云奶牛养殖及废弃物处理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出牛粪、牛尿、污水等废弃物资源化途径和密云发展奶牛养殖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超量灌溉对农田耕作区水土肥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及治理措施,已有相对成熟的研究,但对于平原农田耕作区的水、土、肥的流失与治理,则少见有研究资料与科研成果发布。而平原农田耕作区在暴雨或高强度灌水情况下,极易造成土壤水、土、肥的流失。文章针对上述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沧州枣粮间作地中壤质土作为试验材料,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与施肥量下,土壤经水流冲刷后,观察水、土、肥的流失规律。通过模拟天然降雨过程,对土壤中水、土、肥流失的影响,探索出平原农田耕作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保护地表免受雨滴打击、加大表层土壤贮水量等提高土壤入渗性能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文章通过对新宾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景观格局和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乡村聚落布局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方法]以1992年、2001年、2010年新宾县卫片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统计年鉴等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乡村聚落分布存在的问题。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景观指数对乡村聚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spss软件对土壤侵蚀情况和乡村聚落规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新宾县乡村聚落呈现出平均斑块面积较小,南杂木镇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为3.07hm~2/个;木奇镇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为1.97hm~2。斑块数多永陵镇斑块个数最多,为473个,表明其破碎度较高;斑块个数最少的是响水河子乡,为97个。人均用地面积超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05m~2/人,超出规定的150m~2/人、平均斑块分维数小均在1.16以下,接近于1,斑块具有一的稳定性稳定,分散度较大。土壤侵蚀情况与乡村聚落规模、人口密度在置信度为0.01的情况下相关性显著,并且呈正相关。[结论]新宾县乡村聚落图斑破碎化严重,布局比较分散;土壤侵蚀情况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乡村聚落规模越大侵蚀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荒漠化是内蒙古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结合自然和人为因素数据分析其荒漠化的驱动力,同时探讨水土保持措施,以期为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法分析内蒙古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荒漠化的密切程度及相关性方向。[结果]蒸发量与荒漠化显著正相关,是荒漠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人为因素中人口在1980~2000年与荒漠化显著正相关,在该时间段内是内蒙古主要的人为驱动力;GDP在1900~2010年与荒漠化极显著正相关,在该时间段内是内蒙古主要的人为驱动力;牲畜数量在1980~1990年与荒漠化显著正相关,在该时间段内是内蒙古主要的人为驱动力。此外,在降水量相对较高的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选取适宜的植被,在降雨量极少且蒸发量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区域采用节水灌溉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结论]内蒙古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讨其主要的驱动力,并结合内蒙古的区域特点,促进其荒漠化的进一步治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失地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加速农地流转工作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和离开土地,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在未来生活中的收入,是三农问题的重点。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人口比例不断上涨,并且在此基础上鼓励农地流转,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城镇化的影响,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转化为了建设用地或者通过流转手段成为了集中连片的大规模农田,大量农民从土地中被剥离。然而,由于失地农民增长速度较快,而其安置和就业培育工作显得并不充分,许多农民面临着无地、无业及无保障的艰难困境。失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就业及收入保障问题,与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且还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失地农民的收入分类分层,从征地补偿、培训就业、资产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