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的算盘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五年了。每当我想起父亲时,就望望墙上挂着的那磨得发亮的算盘,仿佛父亲坐在桌前,戴着老花镜,在昏黄的灯下,手指灵活快捷地拨弄着算珠,那清脆的响声,伴随着我们全家人入睡。父亲从50年代中期就干上了村会计这行,仅有小学文化的父亲,拜师求学,刻苦认真,以他的悟性与聪明很快胜任了此项工作。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父亲可谓是“红极一时”的人物,常有村民为布匹、粮食等分配问题而询问到家,他总是百问不厌。数字小的,只用口算答复;数字大的,他就请出算盘,三下五除二,算得一清二楚,令上门的村民点头佩服。那…  相似文献   

2.
心壑     
送走路桥公司张经理,已是深夜十一点多。王大志打开账本又填上一笔,禁不住眉头一跳。不一会,他又拔通市政公司刘经理的电话:“老刘啊,筑路工程项目你到底想不想搞?我看你一点不急嘛。啊……我这里好说,但有关方面还是要沟通的。这样吧,你先拿十万八万的,让我活动一下。”不一会,刘经理就将十万现钞送到。王大志久久地凝视着,欣赏着:个人积蓄达到888万,这是多么吉祥的数字,这是多年梦寐以求的数字!多少人想都不敢想,我王大志实现了!他踱步几圈又坐了下来,端起那人参燕窝汤细细品尝着。“噗嗤”一声,他独自笑  相似文献   

3.
自打结婚后,我和丈夫商量着日后如何共同理财。于是我尝试着记账,实行家财公开,就这样我们的“家庭账本”孕育而生。 因为我们住在城镇上,银行储蓄网点多,每月的工资都打入银行账户,存折放在家里,定期去银行打印核实收支即可。平时手头的钱不多,一般是三五百元作备用金,需要钱时,则用随身带的储蓄卡去取上一笔,既安全又方便。记账的账本连同笔就放在茶几下,每天晚  相似文献   

4.
好爷爷     
爷爷今年60多岁了,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戴一副老花镜,坐在书桌前,一手指着账本上的数字,一手拨弄着算盘,嘴里还不停地念念有词。  相似文献   

5.
深秋时节烟雨朦朦。我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在这雨丝飘洒的夜里,望着墙上父亲的遗像,心里不禁深深地怀念起去世的父亲。墙的四周挂满了奖状,那是父亲生前的业绩。父亲是一位粮食工作者,一直从事计划统计工作,并兼任工会主席多年,他热爱本职工作,不但业务水平高,而且兴趣广泛。在计划经济时期,父亲每年大小春收购前都要同一些乡镇干部下乡搞粮食估产以便合理地为农户定下交粮任务。那些年,家乡的农村还很落后。村民们的生活也十分困难,粮油收购结束后又计划着如何发放救济粮。每次他从乡下回来都要对我们讲那些农民的孩子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账本     
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精打细算到只差没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了.父亲有一个牛皮纸缝成的小本子,平时就掖在屋里低矮的、小孩子却够不到的房梁上.我们偶尔会看见父亲把它拿下来,用铅笔头在上面写字.这个本子因为父亲的重视而让年幼的我感到好奇. 一天,我忍不住偷偷去问母亲这是个什么本子. 母亲用警告的语气说:"那是账本,你们可别去动,要不你爸该打你们了!"  相似文献   

7.
“别看老陈一把算盘一支笔,一副花镜一本帐,他挑着俺村这副担子坎坎坷坷地走了几十年,没出过半点差错。有他这面镜子照着,乡亲们眼里清楚、心里亮堂,对干部也放心。”这是村民对老会计陈守香的评价。 陈守香今年60岁,是安徽省涡阳县花沟乡陈庄村的村会计。从16岁开始就在村里抱帐本的陈守香,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辛辛苦苦在乡间那条泥泞的道路上走过了整整44个年头。几多风雨,几度春秋,历尽沧桑的陈会  相似文献   

8.
《农村财务会计》2010,(1):64-64
一、建立家庭收支账本。建一本收支流水账,详细记载各类收支情况,做到收入支出心中有数。通过分析,找出消费中的漏洞,以便更好地制定以后的支出计划。二、每个月都固定存钱。严格要求自已每个月都固定存一笔钱。最好把目标定在每月固定收入的20%,若达不到这个目标没有关系,能存多少是多少,关键是要养成长期存钱的习惯,几年下来就会有一笔可观的储蓄。  相似文献   

9.
珍重人生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我参加工作十多年来,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评,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来了新世纪的又一个春天。然而,在这春天的背后,却隐藏着我那段刻骨铭心的特殊经历。父亲1963年退伍回到家乡以后,当了村主任,后来又担任一个农业合作社的社长。但遗憾的是父亲是个文盲,要他长年累月与算盘、笔墨、账本、数据打交道,那他是万万干不了的,就这样,父亲不得不“辞”去了这差使。1970年,我在三个…  相似文献   

10.
正"只要有空,只要天气晴朗,我就会把这些账本搬到院子里晒晒太阳,防止霉变。"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柏鹤集乡北史庄原村会计穆同爱对记者说,这一本本会计资料对于他而言,早已不仅仅是工作,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这些账本凭证,就像是他的老伙计、老朋友一样。"从没想到过,这些过了保存期的账本也能发挥作用"记者看到,在穆同爱家里有单独的一间房存放会计资料。这是穆会计特意收拾出来的。其实,这些账本凭  相似文献   

11.
20年前,我还是中学生.一场意外事故,父亲离我而去,结束了他32年的会计生涯.组织上在清理他的财会账本、凭证时,一目了然,清楚明白,人去了,并没有给村集体带来财务上的混乱,一把旧算盘、一个黑漆木柜整齐地放着各类档案,公社领导亲自主持了追悼会,人们默默送走了一个正直的老会计.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以一个上级检查者的身份出现在她的面前时,我被感动了。她工作的地方叫寺郎腰分社,离小浪底有二十公里,在一个山疙瘩上,常年缺水。出纳的儿子住院了,由分社主任兼任出纳,她是会计,每天有二百多笔的业务,多数是贷款,额度不大,但手续繁琐,柜台外常常站满了老乡,他们毫无节制地大声喧哗,而柜台内的她则静静办着一笔又一笔的业务,轻声慢语地接待着一个又一个的顾客。等老乡们都走了,已是下午一点了,没有炊事员,她就在办公室里插上了电炉,把早上多做的米饭热了,就着酱黄瓜。午饭没吃完就又有人来办手续了,她的一顿饭是吃了停、停了又吃。我翻阅着那厚厚的凭证,惊诧于每一个细节都做得那么完美,对于每一项制度执行得都是那么严格。我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3.
我想有个家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首歌是唱出了那些没妈的孩子的心声。是啊,没妈的孩子的确很孤独,像根草。但这根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就像那根草。我原本有一个很温暖,很美满的家庭,虽然父母不常在家,但是我一样可以得到他们的关爱。然而,自打母亲又生育妹妹之后,我的家就得不到片刻安宁,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甚至还动手打起来,我和妹妹就在这种家庭“战火”中度过的。1999年初,父母亲在一次打闹后,走向了法庭。离婚是母亲提出来的。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法院在受理后,通知父亲回乡,但父亲拒绝回来,因为,父亲不同意离婚。母亲就跑到父亲单位亲自将父亲“逮”了回来。记得那天是6月12日,父母亲走上了法庭,母亲说要我和父亲一块去法庭听最后的判决。那天早上,我请了假等着和父亲一块出门,父亲却说什么也不肯让我去,还生气地说:“如果你去,那我就不去了。”那一刻,我哭了……父亲和母亲就这样离婚了。我和妹妹也被法院分别判给了父亲和母亲。从此,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母亲和妹妹,只身一人随父亲到外地读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地接  相似文献   

14.
事业与追求     
对会计最初的认识来源于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是生产队会计。每天,他坐在写字桌前,让一摞摞账本陪他度过。看着父亲的手在算盘上灵活地拨弄珠子,我油生敬意。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梦想,希望自己长大后当一名像父亲那样敬业的会计。初中毕业,我报考中专。出于对会计的偏爱,我选择了会计专业。中专四年,是我全面接触会计知识的四年。对待学业,我如饥似渴,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学习各门课程,专业课平均成绩在95分以上,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中专会计课程的学习,并不能满足我对会计知识的渴求。在课余,我挤出时间,自学大专、本科会计专业课…  相似文献   

15.
爷爷、父亲和我都属龙,更巧的是,我们祖孙三辈都是会计人。 爷爷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上过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那个年代村中识字的人不多,爷爷自然成为村里的"账房先生"。爷爷的账本是线装竖排的,就好像一本本古书,  相似文献   

16.
一本旧农历     
周末在家整理报纸堆,无意中翻到一本旧农历。农历是1991年的,封面已经泛黄,上面写着父亲的名字。我从小就知道父亲对衣历情有独钟。在离元旦还有好些日子时,他就将第二年的农历买回来了。我们姐弟三个都只是看看农历最后一页的笑话便不再翻了。但父亲一直有记农历的习惯,至于记些什幺内容我们是不大关心的。我随手将这本十几年前的旧农历翻了翻,发现每一个日子的后面都记了一个数字,隔三差五地写些房租、水电费之类的文字,甚至有的地方还写着我们姐弟三个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体验(散文)     
尽管在孩提时就能把唐代李绅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悯农诗》背得滚瓜烂熟,然而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走进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境中,在浓浓“悯农”氛围里去贪婪地饱食一顿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精神快餐。我不得不痛下决心了。于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双休日,我放下手头事务的纠缠,心无旁鹜地骑车返回离县城30华里的老家,毅然抗起父亲的那把明光铮亮的锄头,嗅闻着锄把上父亲留下的汗味,沿着父亲走过的足迹,走进了父亲经营的那一片散发出勃勃生机的青纱帐。田里碧绿的玉米已齐肩高了。我跣足赤膊上阵,任汗水在身…  相似文献   

18.
“我们村这个石磨面粉厂,去年实现营收200万元,村集体经济的账本上又多了一笔收入。”6月5日,指着村庄里的一个现代化工厂,陕西省乾县大杨镇永留村党支部书记赵管瑞说。而在4年前,永留村的集体经济还是“空白”,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平时外出务工,产业活力匮乏。  相似文献   

19.
<正>我骤然发现,这不单单是一本账,它还是我们第一代农信人的心血,是永远不变的"三农"情怀,一本永不褪色的农情老账当我打开账本的那一刻,75岁高龄的农信老同志已经黯然失色的眼神突然亮了,眼睛随即湿润了。他颤颤巍巍地接过账本,用衣袖轻轻地擦拭着封皮,突然嘴角抽搐了一下,"记这本账的人,早就不在了,没想到我现在还能看到他写的字……"老人心情平复后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相似文献   

20.
山薯情     
“叭叭”的敲门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的刺耳。“这么晚了会是谁呢?”我嘀咕着去开门。门开了,门口站着的竟是父亲!父亲满头大汗,喘着粗气,手里提着一袋山薯,憨憨地说:“看,正宗的家乡山薯呢,挖好我就赶着拿来了,让你们尝尝鲜。”望着那袋山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