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用1992-2003年SITC5分位数据对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水平、构成及中国零部件在日本市场上,在生产与组装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这一时期,中日零部件贸易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对日本零部件的进口增长带动的。中国在日本市场上最具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集中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而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优势不断下降。中国零部件组装在日本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说明在对日贸易中,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2.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RCA指数对1995~2002年中韩两国制造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TSI指数分析了两国互补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对中国制造业贸易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国对韩国具有互补性的多半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业贸易净收入虽来自这些部门,但对贸易平衡的正向作用有限;韩国对中国具有互补性的是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产业,中国制造业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这些部门;两国具有竞争性的是计算机、家电等技术密集型高新产业,中国参与分工的产品处于技术低端,贸易额虽大但净收入较少。两国这种分工是导致中国制造业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应注重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附加值,调整和完善重化工业结构,并向高端领域跨越,建立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增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克服大量重复计算问题,有效反映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真实面貌。文章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Novy(2013)的研究框架进行拓展,并使用2016版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结果显示,与传统贸易统计口径测度的贸易成本相比,增加值贸易统计口径测度的贸易成本有效揭示出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在国别(地区)和部门层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虽然全球价值链分工优势、经济因素和加入WTO对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均具有抑制作用,但是抑制程度会因制造业部门的技术高低而存在差异。为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提升竞争优势和技术水平来削减贸易成本,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全球价值链层次的攀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求适合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贸易战略是各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研究的重点,在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今天更是如此。寻找制约和影响国家贸易发展的因素无疑对该研究的深入与推动会有所帮助。本文结合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中国贸易发展的实践,对中国总体对外贸易,非制造业对外贸易,制造业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本研究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影响我国总体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因素有平均市场规模、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平均关税税率;影响我国非制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和平均关税税率;影响我国制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市场规模差异、平均人均收入、平均人均收入差异、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和平均关税税率。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产品附加值的程度对影响我国行业内贸易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2014~2018年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和考察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行业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能显著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水平,而行业的数字化则强化了服务贸易开放的正向效应。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行业数字化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降低企业中间品成本、压缩管理费用、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从企业特征的异质性来讲,服务贸易开放和行业数字发展水平对经营时间长、规模大、资本密集度低的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助推作用更为明显;从区域特征异质性来看,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行业数字化对处于城市化、经济发展和外商投资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服务化进程的正向效应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7.
韩国是亚洲经济发展先行者,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导致两国贸易结构和在国际市场地位发生相应的变化。结合中韩两国贸易结构特点,分析发现:中韩双边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工业制成品贸易在两国贸易增长中起主导作用;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发展较快,钢铁、机械制品等产业内贸易有助于提高两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两国优势产业如电子产品、钢铁制品和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8.
借鉴Lall(2000)及OECD(2008)的方法,利用1995~2006年三位数《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并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从贸易统计上看,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技术结构已经由低技术制造业转向了高技术制造业。(2)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汽车、化工和机械等中技术制成品出口为主不同,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其中低技术制成品以纺织、皮革和鞋类为主,而高技术制成品则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为主。(3)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与发展中经济体更为相似,特别是向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不断趋同;与发达经济体的差异虽然较大,但正迅速向其趋同。由于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和贸易竞争力可能被夸大了。  相似文献   

9.
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台湾1993~2010年的贸易数据对台海两岸信息通信科技(ICT)制造业最终产品和零部件贸易模式进行解析,研究结果显示: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逐步从20世纪90年代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变为21世纪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一点在零部件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台海两岸ICT产品产业内贸易都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零部件产业内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最终产品;进一步分析ICT产品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现,无论是在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对大陆出口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均占据优势份额且呈迅速上涨趋势。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检验表明,两岸ICT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由驱动ICT全球性生产网络发展的垂直专业分工链条的分解所导致,而ICT最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由市场规模等需求性因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Lall(2000)和杨汝岱(2008)的分类标准,进一步对SITC REV.3两位数分类水平上的62类产品进行再分类,并计算了1992~2014年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品相似度指数、产业间互补指数和产业内互补指数。结果显示:第一,韩国和日本的产品相似性最强,两国的出口优势商品都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二,我国和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的优势在持续增长,但在某些方面和韩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三,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的产业间贸易水平在不断下降,而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上升趋势;第四,韩国和东亚各经济体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间互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表现为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共存,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以产业内互补为主;第五,我国和韩国的贸易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电力和工程机械产品方面,因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Formal economic modeling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gnores transportation or, more broadly, trade costs. Yet, as 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4) suggest, trade costs are quite large. This paper extends work by Bergstrand (1990) that addresse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explicit presence of trade costs. In the context of a Helpman–Krugman-cum-trade-costs model, we derive four empirically testable hypotheses regarding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rade costs. These hypotheses are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using a cross-section of bilateral OECD Grubel–Lloyd indexes. The results are strong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ypothese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a more rigorous and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trade costs in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literature. JEL no. F14, F15  相似文献   

12.
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贸易自由化的概念贸易自由化—国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所采取的限制性逐步减少,为进口商品提供贸易便利的过程或结果。它表现为进口关税率从比较高的水平逐步调到比较低的水平。同时表现为非关税壁垒或关税以外贸易障碍的逐步减少或消除。从  相似文献   

13.
Trade Policy, Trade Costs, and Developing Country Tra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中日贸易差额分歧与中日贸易摩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被表面化为贸易差额上的分歧,但这并无法掩盖中日贸易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随着彼此对于对方都更加重要,频繁的贸易摩擦给双方带来的影响无疑也将越来越严重。中日应该尽早寻求有效的解决出路,包括统一统计方法和口径、建立预警机制以及建立自由贸易区等区域一体化组织。  相似文献   

15.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美贸易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国际贸易(进口与出口)量占产出比率的急剧上升,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Feenstra(1998)指出,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里,在美国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国际贸易占G DP的比重都翻了一番。这意味着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世界G DP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过去50年中的迅速增长,对标准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按标准的理论,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主要是关税壁垒降低的结果。但正如K ei-M u Y(i2003)所指出的,这种传统的解释无法说明两个事实:第一,从上世纪60年代至世纪之交…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地区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玖立 《南方经济》2011,29(6):7-22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区域间贸易和地区专业化影响的相关文献。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在国际分工和FDI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呈现非平衡高速增长特征。其次,对外贸易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发展,影响着区域间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再次,通过产业空间转移和结构转换,对外贸易推动了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差异的重要来源。最后,地区对外贸易开放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区域市场一体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地区对外贸易行为。  相似文献   

17.
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顺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持续的中美贸易顺差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和东亚诸国的产业升级以及对华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的转移所导致的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产品内贸易与中美贸易顺差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是产生中美之间结构性贸易顺差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we have seen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temporary trade barriers such as antidumping duties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 China has been at the receiving end of a large number of such measure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how China's exports to its major trade partners have been affected when its major trade partners have used these measures either against China or against other countries. We find that Chinese exports to the country that imposed an antidumping duty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35 percent. At the same time, an antidumping duty used by the importing country that was directed towards other countries but not against China led to an approximate 30‐percent increase in China's exports to the policy‐imposing country. These results remain robust across various specifications. Our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magnitude of these effects highlights why it is important to curb the recent widespread use of these barriers.  相似文献   

19.
贸易依存度、贸易差额与中国的金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理论上说,对外贸易流量同时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流量,因而在贸易与金融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渠道.中国持续走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顺差与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影响途径及相互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Trade and grow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introduced the W. Arthur Lewis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in December 1985 at the Allied Social Sciences Association meetings in New York City. The Lewis Lecture is named in honor of the 1979 Nobel Laureate in Economics, much of whose research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problem of Thir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ame spirit, the Lewis Lectures are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themes of global inequality. Third World poverty, and prospects and possibilities for change. The inaugural Lewis address was delivered by Lance Taylor,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nutrition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ylor, an immensely creative economist, has le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economists in the analysis of disparities i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rthern (that is, more-developed) and Southern (that is,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Taylor’s subject matter, “Trade and Growth,” constituted both a provocative assessment of the stale of knowledge in this area and a compelling indictment of the insights offered by conventional economics. Taylor’s address, presented December 28, 1985, provides a sterling beginning to what promises to be an important lecture s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