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正> 股权收购是上市公司易主的主要途径,大多数上市公司新任大股东的控制权都是通过这条途径实现的。但是,股权收购成本相对较高,受到监管限制的因素相对较多,能不能避开股权收购达到股权控制目的呢?这是不少有意入主上市公司的投资者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方式就是体外循环式的股权重组。这里,让我们通过分析几个股权重组案例,探究一下这种体外循环式重组的奥妙。金泰变局 2002年2月8日,上市才半年多的山东金泰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董事会大换班的决  相似文献   

2.
一、买壳上市的动机与类型买壳上市指的是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达到控股水平之后,对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资产结构、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以实现间接上市目的的一种企业重组行为。非上市公司借助“买壳”的途径间接上市,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用证券市场这一现代筹资渠道实现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第一大股东性质以及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02年在深沪两地上市交易的1181家上市公司的02~04连续三年数据,分析了第一大股东性质、股权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家法人股)的上市公司的绩效显著高于第一大股东为非国有法人股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而非国有法人股比例则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证券市场的“壳”交易主要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以达到上市目的的交易行为。也就是说,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获得公司资产的控制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获取上市资格,合并自身业务,募集资金。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买壳上市行为。在西方成熟股市,买壳上市的动因是非上市公司追求低成本、易成功、便捷的上市集资方式,但是在我国,由于能否上市要受政府额度的控制,并且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使得上市公司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我国现阶段的买壳上市大多数都是企业为取得廉价资金,绕过政府额度…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头两年香港股市上的红筹股主角毫无疑问是中信泰富,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全资控股的"中信香港"对"泰富发展"进行股权收购作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配股、收购和置换等方式将"中信香港"原有资产注入了"泰富发展",同时获得资本市场资金回流,最终实现了"中信香港"的买壳上市。现在"中信泰富"按市价总值计算1996年已经是香港股市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之一,股价从1991年的1.3元/股增加到1996年底的44.9元/股。中信泰富的买壳上市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的经典力作。这一并购重组案例也是华资在香港股市最富影响力的"买壳上市"案,为中国内地大型集团利用香港证券市场资本运营提供了借鉴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6.
魏蔚  徐强强 《当代经济》2016,(32):54-57
中国旅游类上市风险承担,不仅在微观层面上影响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投资,还在宏观层面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存在股权集中这一典型事实,通过分析2005-2015年间中国A股旅游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提出运用股权性质与股权控制力这两个维度刻画公司大股东控制,一是国家控股的中国旅游类上市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更低;二是大股东控制力与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风险承担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上市方式、大股东持股与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上市可以采取直接上市(IPO)和间接上市(买壳上市等)两种方式。本文考察了民营上市公司的不同上市方式下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的大股东持股对公司绩效没有影响,而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的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的线性关系,前5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呈非线性的U形关系。当考虑大股东持股的内生性时,发现间接上市的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互不影响,而直接上市的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互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所谓买壳上市,就是非上市公司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达到间接甚至直接上市的目的。买壳上市是企业资产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和目前比较流行的措壳上市,即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集团总公司对所属的一些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达到塔船出海的方式相比,买壳上市少了一些“拉郎配”的痕迹,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一种经过双方反复论证与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一个典型的买壳上市由这样两个交易组成:交易一是买壳交易,非卜币公司通过股票二级市场或内部协议转让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交易二是资产转让交易,上市公司反向…  相似文献   

9.
股权结构与兼并行为倾向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先诚 《财经研究》2004,30(6):134-144
文章运用Logistic过程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兼并和被兼并行为,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股权属性、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等变量对企业兼并行为具有显著解释能力.具体而言,法人股第一大股东、第一、二、四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股权集中度高、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倾向于对外兼并;股权分散、第一大股东主动出让股权或为国家股的公司则易于被兼并;大股东股权协议转让、关联交易和现金支付的兼并成功可能性高.这一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兼并实务工作和理论研究具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品亮 《经济论坛》1999,(24):20-21
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然后以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及资产,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大量企业谋求上市筹资。但由于拟上市的公司数量众多,管理层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有限及为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对企业上市严格控制。按照现行“额度管理、限报家数”的原则,每年新上市的公司不过200多家,这就造成有上市要求的企业与能够上市的企业之间存在极大的缺口,上市资格成为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经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有许多上市公司败下阵来,沦为“空壳…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关于上市公司收购有三个比较关键的法律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议,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收购行为,本文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第一个问题:关于协议收购的适用范围目前,我国有案可寻的收购上市公司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方式是场内公开收购,即在证券交易所通过股票二级交易市场公开收购目标公司可流通的股票,以控制目标公司。首个案例是,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公司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上海延中实业19.8%的股权,达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赵改栋 《技术经济》2002,21(1):48-49
一、资产重组的主要形式1、股权转让。股权转让 ,实际上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之间的股权转移或控股股东的控股权的转移 ,即股权变更。通过股权的转让 ,最终实现买壳或借壳上市的目的。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 ,有很多是从公司股权的变更开始的 ,由于国家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资产在我  相似文献   

13.
第一大股东变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一般来讲,第一大股东的变更往往与并购、重组、控制权的转移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带来的将有可能是主营业务的变更、产业的转型等等,而市场基于对这些公司重组后业绩增长的预期和想像空间,公司股价往往能有不错的表现,因此比较容易成为市场的热点。为此,在各年份的大牛股当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大股东发生易主的上市公司身影。那么,近五年来我国第一大股东变更的上市公司到底有些什么特点?业绩的持续性如何?股权转让方式有哪些变化?对公司的股价有哪些影响?这里我们主要从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采取金字塔控股方式的民营上市公司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针对沪深两市371家具备金字塔结构的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分离系数、股权制衡度、管理者持股比例和资产负债率。在ST公司和正常公司的对比分析中,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资产负债率和公司上市年限对大股东资金占用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二级市场购并中,非上市公司(购并公司)购买上市公司(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达到控股上市公司的目的,被称作买壳上市或借壳上市。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市场规模不大,因此上市额度和上市节奏受到政府的控制。作为一条捷径,买壳上市就成为企业资本经营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买壳上市并非都能获得成功。有些企业花了不小成本,却未能买壳成功;有的企业即使买壳成功,收益  相似文献   

16.
罗嗣红  彭凌 《资本市场》1998,(10):24-28
<正> 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忽视专业化经营我国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迅速扩张,不仅在本行业大量并购,而且进入别的行业。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提出发展自己的八大支柱产业,并认为这可以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散,利于企业稳定发展。表一:1997年兼并收购上市公司数从表一可看出,1997年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达231家(不含股权重组),其中兼并收购类重组为133家,而且在这133家中,又有90家是属于非关联(即走向多元化经营)的兼并收购。  相似文献   

17.
俞铁成 《经济导刊》2003,(12):38-41
从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逐渐形成高潮。在众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模式中,净壳收购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重组模式,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各方关注。第一起规范运作的上市公司净壳收购案例是1998年的上海房地集团收购原嘉丰股份(600606)。后来有多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净壳收购和重组。  相似文献   

18.
王怀明  刘晔 《经济论坛》2007,(2):116-118
国内学者对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由于我国在2002年以前发生的并购事件较少,很多研究是以几年内发生并购事件的公司作为样本,因每一年的外部环境不同,使得数据可比性不强。此外,“并购”在我国不是一个界定清楚的概念,它与国外研究中所通用的“Merger&Acquisition”还有一定的差别,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上市审批制度的特殊性,我们的“并购”是一个包含了兼并、收购、托管、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借壳、买壳等行为的模糊概念。目前的研究多数将企业重组的不同类型包括股权转让、兼并收购、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重组后的绩效,显然结论过于笼统,而对公司经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股权转让中导致了公司控制权变化的并购活动(即狭义的并购)缺乏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1998年4月,四川托普科技发展公司通过收购国家股方式成为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四川托普长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同月,湖南创智软件园有限公司以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间接控股湖南五一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湖南创智五一文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北京科利华教育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通过购买法人股方式成为黑龙江省阿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三起买壳上市的案例具有许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10—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第一大股东持股、股权制衡度和股权集中度三个方面,研究股权结构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各主要相关变量之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投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与企业创新投入呈负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对第一大股东持股与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反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指出在股权集中的不同程度下,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以扩大企业创新投入,在股权集中度较低时,应加强股权集中以增加创新投入;在股权集中度较高时,通过股权制衡来增加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