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现代美学的研究已经打破了只对美学理论关注,追问美的本质的传统格局,人们意识到了美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现实社会生活对美的需要,并将美学研究的理论视角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的具体的生活研究。现如今,各种审美文化相继出现,人们在认同审美现象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美的含义,社会开始向美的泛化的角度发展,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即是生活。  相似文献   

2.
旅游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一,旅游的最大使命是美育。旅游在自然审美、艺术审美和历史审美中获得精神解放和塑造完美人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晨,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趣味及艺术需求也在逐渐的提高.该文主要论速了商业影视文学的出现,对于商业影视文学的理解,并分析当今出现的商业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其艺术品格,思索商业影视文学的发展带给社会文化生活及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诗与哲学之争"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却又历久弥新的话题,诗与哲学的论争中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诗与哲学,无论谁主沉浮,都是指向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当下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古老命题,不论是哲学对诗的压制,抑或是诗对哲学的反抗,都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当下,艺术与审美则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地承担了对身处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进行心灵"审美救赎"的重任。诗歌可以说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实现着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5.
浅谈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审美标准——以川西贡嘎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国家地理》的一次“选美中国”活动,引起了人们对旅游资源“美”的广泛思考。山岳型自然资源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山脉的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认知进行了阐述,并按人的审美过程对川西贡嘎山进行了美学分析,从而提出新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6.
旅游概念新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的定义需要重新认识,现有的旅游概念严重泛化,主要问题是没有抓住旅游的本质——异地消遣与审美的愉悦体验。利用哲学思维对旅游进行科学分析,可以将旅游重新定义。消遣与审美等愉悦体验是旅游的基石,如果抽掉了它,旅游的大厦就会坍塌。对于旅游的认识与定义,如果不抓住本质,任何分析与描述都是缺乏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7.
从地理因素的不同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探讨了中西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设计中的体现,并进一步从器物的装饰和工艺探讨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设计制造的态度的不同。基于分析,辨析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差异指出文化价值观念对设计审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指出求新求变的审美体验对目前的中国人而言可能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文化心理,耕织文明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几千年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体验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被颠覆的。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在功能上人们会一如继往的追逐"实用",在产品形式上,人们在骨子里还是清晰倾向于柔和,这是传统文化的感受,也是现代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程铷  翁捷 《企业家天地》2006,(7):146-147
审美特性、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审美文化”的定义所显示的三个指涉对象,它们在现当代的范畴中得到了确认和完善。在古代美学中,由于“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审美特性没有真正地被凸现出来;而在现代美学中,“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得到了克服和超越,真正达到了审美的独立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绘画主张从美学研究的秩序中解脱出来,主张无目的的美学观念。而对待绘画作品,人们认为只有艺术家才能与艺术对话,依然习惯于依赖所谓艺术评论家的标准去获得绘画的审美信息,不敢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哪怕是一些真实的感受,其中大多数的人们是由于忙碌,由于惰性,对绘画审美的认识盲从于"专业认识"的介绍。这剥夺了时代进步而赋予人们的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悲情诗词真实地抒发了作家的内心情感,表现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艺术形象性。鲜明的审美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主流,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欣赏课等的设置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艺术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美育教学,通过让学生感受不同形态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够让学生善于观察艺术、观察生活,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美丑做出自己的判断,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让学生通过艺术欣赏感受到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和精神等。因此,在艺术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有许多富含哲理的诗歌,读后发入深思,催入奋进,能极大地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特点、发展历史、审美趣味,分析了中国古代哲理诗与审美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玫瑰花亭雕塑》美与审美之间的辨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并共同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从而不断扩大了人类的审美范围,提高着人的生活质量. 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能动的反作用,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决定性作用,都是以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前提的,它们都以审美活动为共同存在体,具体地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4.
白、苗族在审美文化上存在着一系列差异。表现为服饰、建筑、审美精神、审美对象和审美偏向等方面,有必要对此进行比较,揭示其差异和产生原因,这将深化我们对白族和苗族文化的理解,将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学校审美教育主要通过艺术欣赏进行。而艺术欣赏往往偏重纯艺术而忽视实用艺术,这样会把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向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本强调实用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在于为学校美育与社会、家庭美育教育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音乐、美术、影视、舞蹈等艺术审美活动,更应从身边的实用艺术品和生活环境中接受艺术熏陶,以全面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情操,并对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审美指导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多门课程的教学来进行。英语是一门知识性、思想性和审美性兼有的基础学科。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实施审美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试从英语审美教育的内容、特点和地位对审美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文化传播审美越要性、中西文化审美差异,初步归纳一些共性的文化传播审美规律,并分析文化传播审美规律与诗歌翻译审美实践的关系,提出以文化传播审美规律指导诗歌翻译实践的观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叶燮认为客观的理事情,那只是一种客体事物的外部构成,只有与特定的审美创作主体发生一定的审美关系时,即审美主体对这种生活对象有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时,生活对象便成为了审美主体的对象化的存在。他以“幽渺以为理,惝恍以为情,想象以为事”来论证了美如何变成为审美,客观的理事情如何进入主体的审美范畴,使其成为审美主体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9.
在校的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稳定的审美观,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审美风尚的影响,在审美上表现为审美缺失、审美偏差、审美西化、审美虚幻等倾向。剖析这些倾向对正确指导他们的审美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旅游审美三论:动态、参与和快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动旅游美学理论的深入,作者借鉴建筑、园林、景观等应用美学的研究成果,对主体动态审美、参与性审美的场景性、审美容量和审美快感等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旅游美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主体动态审美;提出审美场所、审美容量等应是旅游美学学科的概念等鲜见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