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冷琳 《财会月刊》2019,(11):85-88
财政部2017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看似与2014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毫不相干,但有些内容很容易混淆,有必要结合具体案例,将两个准则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逐一进行辨析,阐述前者中处置组与后者中资产组的差异,剖析两者在减值确认方法上的异同。同时,指出持有待售资产的减值计提对后续计量没有影响,能否转回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揭示前者中出售费用与后者中处置费用会计核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当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时,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因此对其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固定资产,包括会计处理。下面从固定资产划分为持有待售固定资产、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不再符合确认条件发生转回两个方面探讨其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3.
龙燕 《财会月刊》2012,(19):29-30
持有待售固定资产是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还是其他各类会计教科书,对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都未加以详细讲解。本文先对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对确认以及处置、转回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4.
当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时,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因此对其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固定资产,包括会计处理。下面从固定资产划分为持有待售固定资产、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不再符合确认条件发生转回两个方面探讨其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5.
一、现行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变化1.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开始涉及持有待售固定资产问题,但对于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等方面的规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以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不同 ,区别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 ,在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的基础上 ,将非货币性交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由于《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中相关的税务处理只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现本文仅对非货币性交易中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在结合税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试作探讨。《准则》规定 ,对于非货币交易中发生的增值税 ,应区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如果 ,非货币性交易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是存货 ,则有关的增值税应分别计入“应交税金—…  相似文献   

7.
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 长期股权投资》,提出并着力解决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的核算规范问题.本文针对该准则第十六条对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的会计计量和披露的规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戴华 《财会通讯》2007,(12):52-52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旧准则”)规定,长期债权投资按投资对象不同可分为长期债券投资和其他长期债权投资。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通过“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科目核算,并根据其核算内容分别设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旧准则中的“长期债权投资”与新准则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内容大致相同,但二者从取得到处置在会计处理上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新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出售。新会计准则在“营业外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中规定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计入该科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核算内容中规定处置非流动资产的损失计入该科目。但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出售的利得和损失应该计入当期损益.但不适合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账户.而应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成本”账户。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将非货币性资产定义为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以及不准备持有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在此基础上,又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进而将非货币性交易划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与非同类货币性交易,为非货币性交易的账务的处理做了铺垫。即将待售资产与待售资产相交换,非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相交换,统称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将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相交换,称为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如果在一笔交易中,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中既有待售资产又有非待售资产,…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6月财政部颁发了《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 ,对非货币性交易即以物易物交易的会计核算作出规范。本文拟对这一具体准则的内容实质作一分析。该准则规定 ,企业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两类。换出待售资产以换入非待售资产或者相反 ,均称为不同类的交换。若换出待售资产 ,换入的也是待售资产 ,或者换出非待售资产 ,换入的也是非待售资产 ,均称为同类的交换。对不同类的交换 ,准则规定 :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入帐 ,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异 ,确认为损益。对同类的交换 ,准则规定 ,应以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作为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因其使用频率的广泛,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2015-2017年沪市A股制造业发生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以每股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对股票异常收益率作回归分析,考察样本公司是否存在利用价值相关性人为影响股票市场。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对股票收益率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为了遏止上市公司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操纵盈余,市场监管部门应将该项目进一步引入风险警示制度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反映企业持有资产价值增减的科目。根据准则规定,期末应当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  相似文献   

14.
陈杰 《财会通讯》2007,(11):65-66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新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相关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按该投资的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按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  相似文献   

16.
2016年以来武汉中商"利润暴增、股价大跌"现象引起了众多投资者和新闻媒体的关注。武汉中商利润暴增的主要原因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暴增。利用发生资产处置业务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对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益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一研究发现表明,武汉中商"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暴涨、股价大跌"是一种个别现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利润表中单独列报"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能够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债券作为投资工具,投资企业应根据持有科目来进行分类,对债券投资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债券投资划分为交易性债券投资、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及可供出售债券投资,运用比较法从分类及重分类、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减值及处置五个方面分析三类债券投资会计核算的异同,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债券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永续债利息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2017)[以下简称金融工具列报准则(2017)]规范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和披露等。2019年1月28日,财政部又印发了《永续债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财会[2019]2号),对企业发行或持有的永续债,按照金融工具列报准则(2017)判断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属于金融负债还是权益工具提出进一步的指引。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自2000年1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企业执行。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待售资产之间、非待售资产之间涉及多种资产的交换作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作为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前者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一般不确认损益。只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者一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自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准则》颁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控制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的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现象。但笔者认为其中关于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规定值得商榷。一、《准则》的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最大的特点是以物易物,一般不收付款项,而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核心问题是用什么价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是否确认交易损益。《准则》首先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