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劳动关系问题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农民工劳动关系具有自身的特征和问题,本文从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参加社会保险、劳动安全条件、侵害农民工的权益、劳资矛盾的纠纷、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正确认识和依法规制农民工劳动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举步维艰的维权现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城镇化进程中引导农民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客观总结农民工法律维权现状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阻碍农民工法律维权的各种因素,提出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普法教育等方面入手,切实为提高农民工维权实效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3.
保障农民工休息休假权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作者基于对全国13个省份农民工的调查,构建ologit回归模型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本工作工龄、工作需否培训、有无工伤保险、劳动合同类型、行业类型、职业类型、单位类型是影响农民工超时工作的显著因素;再利用边际效应对显著因素的实际作用大小进行计算发现:教育程度、劳动合同类型和单位类型是影响农民工超时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文中最后提出需要从法律规制、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及构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角度保障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  相似文献   

4.
《农民科技培训》2007,(12):18-18
1.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如何按法定程序加以解决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发生的争议。下列争议属于劳动争议: (1)因开除、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4)法律、法规规定的应按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5.
劳资冲突背景下农民工维权之组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正喜  唐鸣 《农村经济》2007,(6):109-112
当前,劳资冲突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及现有制度资源,工会是农民工维权最好制度选择.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相比较,我国工会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要维护好包括农民工在内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工会还需要在主体地位、基本任务、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性转换.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民工作为新的社会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支新兴的庞大的社会群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的解决是解决其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相关权利的关键,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现,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的出现并迅速走向规模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标志。它揭示农村劳动者从缺乏自由的封闭状态获得解放、自由流动和自主择业既使农村居民的劳动就业权及生活意愿得到了尊重,更使其收入境况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创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减缓背景下,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农民收入增长也更加举步维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愈发显得重要,这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够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措施。农民工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力军,解决好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在阐述农民工权益保障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及权益缺失的原因,提出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春节后,民工荒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城市爆发,并逐步向中西部的部分城市蔓延.在民工荒背景下,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系统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对缓解目前民工荒带来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农民工自身的因素,积极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解决民工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改革开发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这种城镇化是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受制度、政策、城市建设、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不彻底性。这种转移方式,一方面减缓了城镇化进程,并弱化了城镇化质量;另一方面,不彻底的转移增加了转移成本,且压抑了消费需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核心在于将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尽管我国的农村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农民工法律援助方面问题重重,直接制约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本文在阐释农民工法律援助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其当前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有效推进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民工的回流无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然而,面临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回流农民工能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农民工回流的时代背景、意义和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需多方努力:建立回流农民工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备且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科学规划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等。  相似文献   

14.
如何更好的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农民工的权利,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社会学家研究和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中,笔者拟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顾问》2010,(10):49-49
据《工人日报》全文刊登的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介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据调查显示,在购买住房上,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m^2以内,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间的单价,  相似文献   

16.
民法法典化倾注于民法典本身体例和具体制度的研究上。法国制定民法典的初衷在于统一全国法制而制定民法典。德国在政治上完成统一后民族意识高涨,从而对民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正常化的治国理念下,法律再次进入人们生活的空间。就构建健全的民法制度而言,只要弥补物权法律制度缺失就基本完善的民法体系就能形成。与此同时法学教育进入正轨,在司法实践上,急剧上升的受理案件逐渐有利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在全国人大的总体目标下,民法典的制定更显示紧迫,同时,有关制定民法典的国际交流研讨会议形成浓郁而热烈的氛围。可见,探讨我国民法法典化的现状,分析在民法法典化背景下法律解释的发展,阐述民法法典化背景下法律解释方法,有助于把握法典化的方向和中国民法典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面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的到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先后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需求猛增,但同时仍存在着资金、人才、设施配套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求状况分析,提出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加大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帮扶等对策,以期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需求,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季萍 《农业经济》2012,(7):73-7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拥有农村户籍身份、但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尽管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缺乏劳动保护,低廉的工资待遇,并且拖欠现象非常严重.本文在分析农民工工资支付现实难题的基础上,提出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有效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而文化融入则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和最终归属点.因此,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文化工作机制,并通过农民工自身的主动诉求和努力,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文化待遇,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整个社会对农民工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也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主要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培训模式、培训体系、政府的作用、存在问题及策略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