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环境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基于DPSIR概念模型,结合AHP-熵值法构建城市绿色交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08—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对徐州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近8年徐州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在波动中增长,整体呈现明显转好趋势;徐州市交通系统面临的显性压力是促使其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政府及公众的行动响应是提升绿色交通综合水平的关键因素;公交车标台数、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人均GDP、公众绿色出行认同度,同时作为重要指标和主要限制性因素,应成为城市绿色交通发展重点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滕丽  杨永春 《经济地理》2002,22(1):72-76
狭义河谷型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约束,如果规划不合理,与同等规模的平原型城市相比,交通问题就会出现得更早,交通矛盾也更突出。但是随着河谷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功能的持续强化,城市空间的连续拓展,日益要求城市拥有一个能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行和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研究狭义河谷型城市的交通发展演变及其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建设狭义河谷型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绿色低碳理念是新时期社会广泛倡导的环保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与城市交通规划相结合,引导人们选择最为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进而达到便利出行、保护环境的目的。为此,对当前城市交通规划方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绿色低碳理念探讨了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策略,创设绿色规划目标、提出交通规划对策、制定评价指标,从而帮助广大市民实现绿色健康出行,为广大城市规划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甘肃省1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城市交通竞争力评价模型,共选取了10个指标,提取出2个主因子,在此基础上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对城市的交通竞争力排名,结果显示:兰州市交通竞争力最强,白银、酒泉、天水紧随其后,而陇南市交通竞争力最弱。最后,给出了提升甘肃省城市交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四个方面构建该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评价体系。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兰州市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与自然资源脆弱性指数变化呈波状起伏,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城市经济脆弱性指数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对城市整体脆弱性的贡献度逐年上升;城市社会脆弱性呈缓降趋势;综合脆弱性指数不断下降,抗脆弱性能力不断增强。当前城市脆弱性正从生态环境主导型脆弱性向经济主导型脆弱性转变。较低的经济水平制约着交通、人口、资源开发、人居环境等的健康发展,使城市社会发展受到掣肘。因此在追求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民生,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人口转移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各项基本功能逐渐完善、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甘肃省城镇化发展面临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发掘一条创新、高效、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区域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甘肃省14个市州2005—201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等权重法,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五个方面选取变量指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构建pls-sem模型分析各指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度,实证结论表明:(1)2005—2017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小波动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速5.82%,12年间经济因素一直处于最高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处于最低发展水平;(2)经济因素(0.637)和基础设施(0.363)因子载荷最大,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贡献最大;(3)从路径系数看,对城镇化水平影响力依次为环境、经济、社会、资源、人口,人口通过影响社会和环境间接影响经济,最终实现更高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值法的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丽  孙之淳 《经济问题》2015,(3):115-119
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使转户农民真正市民化,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水平。传统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一般采用主要指标法,通过城镇人口比重或非农业人口比重对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由于指标单一,该类评价存在一定片面性,已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评价需要。应用多个指标构建适合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测评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进行测评,就测评中反映的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构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五维度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法及空间统计分析法,对2009—2020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各维度分指数的变化态势不尽相同,“绿色低碳”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最大,“创新发展”的贡献最小;珠三角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较高、持续发展能力强,粤西和粤北次之,粤东最弱;城市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高—高集聚型城市分布在珠三角,低—低集聚型城市分布在粤东西北;经济基础、技术创新、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是广东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最后,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和优化实施路径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京津冀150个县市单元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分析的方法,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集聚模式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了城镇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如下结论:(1)市辖区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未来发展应当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居住质量问题;(2)县域地区土地开发潜力巨大,但开发动力不足,应当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各县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主动承接京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土地建设;(3)促进京津冀内部的交通一体化和公共基础服务均等化,促进京津冀资源要素的自由流转和市场一体化,减少京津对河北以及市辖区对县域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6)
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界定,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四个方面19个指标构建了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原理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各城市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兰州市为例,对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发展存在高度相关的耦合关系,并且协调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旅游经济,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整体处于低水平协调,仍未完全建立起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旅游经济的扶持,推动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1)
文章以住建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北方新型城镇化试点进行的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北方地域特色确定出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了北方新型城镇化中绿色建筑的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区交通便捷性空间分异特征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利  杨青山 《经济地理》2012,32(10):49-55
城市交通条件是反映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建设"宜居北京"的重中之重。在界定研究区域,建立城市交通便捷性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市部分区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北京市交通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市交通出行结构、出行满意度等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将主观交通便捷性评价和客观交通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用以分析研究区范围内交通便捷性。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城市建设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协调;道路网络规划不尽合理;"职住分离"导致交通问题的加剧;公共客运交通难以应对私人交通工具的强劲挑战;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缺乏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经济、社会、城乡统筹、人居环境五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加权变异系数对河南省2002—2012年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演变过程分析,同时分析了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总体缩小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2)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两点一带三片"空间格局,以郑州-济源为极点向周围递减;(3)高值市域辐射带动作用弱,核心城市郑州首位作用不突出,中心功能不明显。针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继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兴建后,建立新区成了我国许多大型城市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等带来的承载空间不足问题的首选途径.兰州市地处西北,由于河谷地形、众多的人口、巨大的交通压力以及严重的大气污染等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兰州市政府做出了建立新区的决定.本文分析了兰州新区建设概况,并以新区建设过程中的招商引资为基点,指出了新区的一些局限性与不足,给出了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黄河流域2011—2018年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利用弹性系数法研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水平,研究期间先升高后下降。(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处于中低度水平,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仅出现在省会城市,地区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关系以滞缓型为主,协调型占比较少,衰退型占比较多,耦合状况较差。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资本化、资源集约化和生活健康化5个维度出发构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兼顾"功能性"与"均衡性"特征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007—2016年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成效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绿色城市发展水平偏低、提升速度较慢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态资本化水平低下是河南省绿色城市发展的主要短板;豫北地区是全省绿色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区域。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城市建设成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城乡融合与建设成效正相关,产业结构、城镇化、信息化、创新水平、环境规制、经济水平、开放发展表现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涵义,从资源保障、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环境、社会保障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综合集成赋权法计算得出指标权重,采用标准比值法对2010-2015年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整体水平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近似“V字型”的特征,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贡献较大,城市环境的维护与改进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保持一致,而资源保障能力的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则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单中心、多中心和网络型三种演变类型。不同类型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同。现阶段,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时期,集聚与扩散并存。大城市中心城过分集中给城市交通及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加速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疏解大城市中心城过度集中状况,解决中心城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城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