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为"塑战速决",因为我们的蓝色星球,正在被塑料包围。塑料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过去100多年间也给地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及时消减塑料污染,是人类保护地球、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地球是所有动植物的家园,动植物和人类一起组成了地球上生机勃勃的世界。每年的l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这是为了纪念意大利修道士圣弗朗西斯,以及他所倡导的"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的理念。然而,在人类迈入21世纪之际,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动植物却正在天灾人祸中加速灭绝。  相似文献   

3.
2009年6月5日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各地以不同形式积极响应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环保倡议,并希望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尽一份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相似文献   

4.
郑立捷 《经济》2007,(5):140-140
4月22日,第38个地球日,我国今年确定的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自1970年4月22日第一个"地球日"的确定,到2007年4月22日"关爱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保护地球"这个概念已经走过37个春夏秋冬,经历了37载风雨洗礼.  相似文献   

5.
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去年,为在我国纪念世界环境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内部刊物《生态经济研究》,以专刊形式将王之佳、刘淑琴同志合译的世界生态经济名著《立足于地球》全文发表,以供国内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了解今天人类的环境,关心人类的环境,并共同努力建设人类的环境。我国环境界及许多有关部门,对于《只有一个地球》这部重要著作,比较了解,比较熟悉。它的中译本初版,是在1974年灾难深重的岁月由内部发行的。当时,国内极“左”思潮还很流行,一些同志还不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  相似文献   

6.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思前,食后,厉行节约"。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全体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  相似文献   

7.
灾害文化是人类在与灾害的抗争中运用自身智慧保护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一种自救文化。人类通过"产品"这一控制外在环境的"工具"来抵御伤害,实现了防身护体的安全需求,进而随着人类欲望的膨胀导致设计成了消费社会中享乐主义的帮凶,人类再次陷入环境恶化导致的生存危机。灾害治理在加强"技术路径"和"管理路径"建设的同时,更要强化文化的自律性与设计伦理,以设计关爱环境、关爱社会、关爱大众,以此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危机是我们面对的矛盾现实境况,然而既有的人类生态理性无法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反思唯经济发展的政策理性和物质中心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地球环境是人类的整体性利益,人在自然界中的利益份额应该设定边界,认识到自身对于自然力量的卑微地位,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等基本观点,为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贾治邦 《经济》2008,(2):128-129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这个主题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深刻反映了湿地和人类的紧密关系.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6月5日是第39个"世界环境日",在全球生态环保意识日益觉醒之际,许多国家在5日前后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庆祝环境日。1972年6月5日,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讨论了当代环境问题和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通过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呼吁世界各国密切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刚进入8月份,2016年全年的地球生态资源"预算"就已彻底耗尽了——2016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于8月8日到来,比2015年提前了5天。由美国环保组织"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FN)设立的地球超载日也叫生态负债日,到这一天,人类全年对地球资源的消耗量超出地球全年的资源产出及再生能力。无疑,2016年的地球超载日是历史上到来最早的地球超载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地球的生态超载,人类应该做些什么?这是  相似文献   

12.
正地球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45岁的"苏丹",由于病情恶化,无法自由行动,2018年3月19日在肯尼亚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内以安乐死的方式离世。"苏丹"之死也标志着北方白犀牛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种距离完全灭绝已不远。北方雄性白犀牛的灭绝并非偶然,是人类长期盗猎的结果。地球上大部分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行为与人类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行为是主要因素。"苏丹"之死给物种多样性保  相似文献   

13.
很久以来,便有预言家和宗教典籍预测人类的毁灭,起因不外乎是非人所致的自然载荷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外太空生命入侵等非常因素。好莱坞也有以世界末日、人类毁灭为题材的电影,但大多数观众从中获得的只是娱乐而忽略了其中的警世含义。现在看来,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外部原因尚无明显的迹象,倒是人类自身对地球环境和生态不断加剧的破坏造成的恶果可能迅速使世界迈向毁灭。就是说,人类自己毁灭自己。地球形成距今约50亿年前,生命第一次出现约在30亿年前,人类形成大约于300万年前。在这之前,恐龙作为地球的主宰生存了约1亿6千…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80%的省份是"生态赤字"。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淡水项目官员称,到2050年,需要3个地球的面积来提供人类消耗的资源。2014年,地球超载日比上世纪70年代提前了100多天。超载日,中国早于全球平均日赤字,用在财政上意为亏本,若表现在生态上,意味着什么?人类是在以"吃老本"的透支方式来维持当前的生活方式,而这种透支的日期每一个十年将会提前一个月。说明人类蚕食地球环境资源的脚步正在加速。  相似文献   

15.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为全球范围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的主旋律,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陆桥视野》2010,(4):69-69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灾害日益增多,高温和暴雨天气危害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上升令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陆地水源盐化;热带风暴更频繁、更猛烈地光顾地球等,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因此,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2011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森林是地球的肺叶,可存储人类和大自然排放的碳。  相似文献   

18.
姜妮 《环境经济》2006,(6):21-27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荒漠化作为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代表全球性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它能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威胁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为了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联合国大会把2006年确定为"国际沙漠与荒漠化年";为了配合这一行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沙漠和荒漠化"作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防治荒漠化首席专家卢琦博士.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正因技术进步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却在急剧恶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工业文明遭遇严重危机。人类不仅是从属于各自国家和社会的社会公民,也是自然世界的自然公民;自然法是自然世界的基本法则,也是社会法的基础。自然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自然法也赋予人类这一特殊公民以特殊的责任,那就是自然公民的责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7,(1)
建设生态、文明、绿色的社会,就是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物。要与动物共存,与动物交"朋友",领略思考历史上动物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利用动物的本领充分为人类服务。看似平静的植物世界创造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条件。一年四季的花儿、树木及遍地绿色的小草,净化了大自然的空气,减少了雾霾,实现了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及绿色生态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