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将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评价体系,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00—2017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效率,利用ArcGIS技术和莫兰指数展现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冗余率剖析效率损失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研究发现:(1)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地区差异明显,济南、烟台处于效率有效状态,其余各市处于非有效状态。从历年趋势看,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在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下降态势,2013—2017年稳定在中等效率水平。(2)从空间特征来看,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总体上“低—低”集聚型和“低—高”集聚型地区偏多,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为两个高效率集团。(3)从生态效率损失原因来看,农药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是主要原因。此外,不同地区效率损失的具体原因也存在差异。因此,要想获得生态效率的提升,有必要从生产要素投入和污染物排放两方面进行管控和改善,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2005—2015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市2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省公顷"模型计算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要素,与资本、劳动力共同纳入全要素生态效率框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结合Malmquist指数及投入产出松弛率,探析效率变化成因及改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为弱有效水平,且空间差异显著;经历先恶化后改善、最后趋稳的过程,市级特征趋同,县级差异较大,仅8个保持稳定或较高水平。②2012—2015年全区的效率提升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效率提升,2014—2015年实现同步推动作用。③劳动力投入和生态投入冗余明显,资本投入冗余不显著,期望产出不足和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不显著。因此,政策上建议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环境规制,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气候生产潜力作为气候资源投入要素纳入农业生态效率测算体系,使用窗口EBM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03—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域的农业生态效率,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进行区域差异分析,最后使用SDM模型和Shapley值对区域差异成因进行量化解析,结果如下:(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逐渐超越其他地区成为农业生态效率“领头羊”。(2)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逐渐成为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特征。(3)SDM模型显示,受灾率、财政支农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显著负相关,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显著正相关。(4)Shapley值分解显示,工业化水平是导致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贡献率呈增长趋势,受灾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种植结构和财政支农水平的贡献率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湖南省洞庭湖区1996—2016年21个县(市、区)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农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综合采用SE-SBM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对湖区农业生态效率及其县(市、区)际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洞庭湖农业生态效率近年来有所下降;农药、农膜和化肥投入过量是影响洞庭湖区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同时碳排放、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过量排放也是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且各县(市、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三个指标显示,总体上湖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县际差异及差异变化程度相对不大;σ敛散性检验结果显示,湖区各县(市、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差距随时间推移呈逐步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错配对农业生态效率(AEE)的影响对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和农业资源错配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农业资源错配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性,过去的农业生态效率会影响当期的农业生态效率水平;(2)粮食主产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农业资源错配,地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省份资源错配程度呈下降态势;(3)农业资源错配对农业生态效率存在负面影响,在替换不同的资源错配衡量指标及增加控制变量后,结果仍稳健;(4)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高低及资源错配方向的不同也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2006~2011年新疆21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新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的下降导致的,且城市效率的变动原因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同时,利用DEA模型计算了新疆城市投入要素的非集约度,发现新疆大部分城市投入要素的非集约程度还很高,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还很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与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效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应用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超效率DEA方法应用到生态效率测度中,对中国2000—2009年区域生态效率展开评估,并据此进行各区域类型划分,进而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视角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但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且有增大趋势,各区域生态效率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生态效率演化规律各异,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强劲但内部各省份差异呈现增大趋势,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不足且其内部省份差异趋稳。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矿业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使用SBM窗口分析法测算我国采矿业的静态能源生态效率,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我国采矿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①采矿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水平偏低,离最优生产前沿还有47.3%的改进空间,6个分行业差异显著。矿业投入的冗余率较高。②矿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年均增长8%,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增长-2%和11%。6个分行业的能源生态效率都在上升,但程度不同,在驱动效率提升方面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吴呈 《生产力研究》2021,(3):15-17,104
基于2011-2017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我国省际旅游生态效率水平,结合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来分析旅游生态效率差异,最后提出中国旅游生态效率提升的建议.研究发现:(1)近年来,研究区域的旅游生态效率(综合效率)处于不断提升的态势,且纯技术效率略高于规模效率;(2)...  相似文献   

10.
从低碳视角下引入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指标,运用以农业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然后通过Tobit回归模型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所有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均未能长期达到有效值,各省份及上、中、下游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农业经济水平、农业公共投资、农业劳动力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政府规制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正效应,农业化学化则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县域尺度,选取江苏省的51个县(区)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了其2015—2020年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发现,江苏县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年均0.8579,但年度之间略有波动,且各县区间存在较大差异。51个县区中有27个未达到有效状态,其中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最低者年均为0.3696。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主要源于投入冗余引致的非效率和期望产出不足、非期望产出冗余引致的效率损失,其中农机投入冗余、耕地投入冗余、劳动力投入冗余和农业产值不足较为严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还受县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力度和对种植业的依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举措需要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因县施策,避免盲目投入。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庞鈺凡  汪玥 《技术经济》2020,39(9):135-143
基于农业投入、产出视角,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层面入手,利用 DEA 模型对 2004—2017 年吉林省及 2017 年吉林省 9 个地 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采用投影分析和 Malmquist 指数对吉林省的农业生产水平进行评价研究,以此测算吉林省及其 9 个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为吉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在纵向层面,2004—2017 年吉林省整体农业 生产效率较高,较多年份达到 DEA 有效,但仍有提升空间,动态观测表明,全省技术进步率较低,制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 横向层面,2017 年吉林省 9 个地市的综合技术效率整体较高,但区域差距明显;总体来看,DEA 无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差异 大、技术和规模效益没有充分发挥。通过投影分析发现,各地市在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事务支出投入中都存在 不同程度的冗余量,投入资源未曾有效利用,存在浪费情况。为此,政府应实施全面性的农业生产现代化战略、差异性的农业 生产区域化策略和统筹性的农业生产高效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生态效率能够同时反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论文以中国钢铁工业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DEA模型的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2009—2016年中国钢铁工业的生态效率,并分析了各年度的投入冗余状况。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钢铁工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规模效率对生态效率的贡献度大于纯技术效率。通过分析可知,各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文章最后对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生态效率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煤电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发电煤炭消耗量作为投入指标、将煤炭发电总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煤电产业生态效率测度模型,并考虑宏观因素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DEA三阶段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区域生态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2)第三产业规模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整体来说抑制了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3)教育经费的投入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是正向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4)我国西部地区煤电产业生态效率处于前沿面,从纯技术效率来说,中部地区的生态效率较低;从规模效率来说,西部生态效率优于东部;整体上,东部地区综合生态效率低的原因是由于东部地区的规模效率较低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变化,同时构建了Tobit模型分析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整体技术效率水平为0.760,效率不高,时间上呈"U"字型走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阶梯状"分布格局;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30,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3%,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出现波动,时间上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空间上暂不存在"阶梯状"分布格局。Tobit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对外开放程度、行业因素、信息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速虽然也产生正向影响,但未通过统计性检验。因此,未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行业规模;加快提升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共同推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急于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区域生态效率的变化。文章在选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和动态分解,并构建Tobit模型分析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且各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差距较大;2013—2015年,各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生态效率的提高;城市规模对地区生态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未对地区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提升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分析2003—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效率分解,剖析效率变化的原因,进而提出效率改进的路径。研究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在时间上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演变性,农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DEA有效区域由西北、西南转向东北和华北地区;(2)效率分解显示,2003—2011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主要是规模效率作用的结果,2012—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重作用的结果 ;(3)农业生态环境效率损失主要来自于过多的资源要素投入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非DEA有效的粮食主产区效率改善路径存在差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减少环境负效应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Theil指数分解法进行创新系统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结构性原因分析,并借助Tobit模型对典型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及强度进行估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安全下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阶梯式分布,且表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区域间差异和东部、西部区域内差异是影响整体差异的关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等变量对创新系统效率具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而水资源禀赋、对外开放度对其存在负作用。最后,提出提升水生态安全下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沿线7省份为研究样本,使用“自下而上”法估算旅游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旅游生态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ArcGIS软件和自然间断点法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7省份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旅游生态效率总体偏低,但有小幅度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增长拉动;(3)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处于生态效率提升阶段,技术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有大幅拉动作用;(4)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南北端省份向较高效率变动、中间省份效率值降低的态势,中线工程的整体生态效率值略高于东线工程。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三股主要力量。通过建立"三化"联动下的生态效率效应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00~2010年河南省的生态效率,并实证检验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效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河南省的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出先下滑后上升的"V"字型变化趋势;在2000~2004年,生态效率处于下滑阶段,城镇化是制约生态效率下滑的主要力量,而工业化是推动生态效率下滑的核心力量;在2005~2010年,生态效率处于上升阶段,城镇化是生态效率上升的核心推力,而工业化是生态效率上升的主要阻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是河南省生态效率提升的阻碍因素,但其阻碍作用逐步减弱。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