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通过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农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模型,并据此着重分析了区域农地数量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农业集约化、城市(上海市)辐射力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的乡镇,农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有所差异的,而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也是动态变化的。最后,作者就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合理保护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重视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依据农业产业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农地利用结构;推进非农产业升级,合理控制非农用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约束机制和土地利用决策体系;加强区域合作,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趋同;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利用占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以全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市辖区地均第三产业产值表征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据关联特点不同将其划分为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高值异质区和低值异质区,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内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源流动上协同状态的差异;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投资强度因素的影响为最大。研究指出,为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注重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在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上的协同作用,加强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投入和扶持。  相似文献   

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方式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耕地占用状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系统产业结构升级与用地结构的变迁关系,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带动农业用地的非农化,同时还可能会造成土地污染问题,据此作者认为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并提出了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3)
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均衡受到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的影响,中央政府既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等手段直接在不同区域(产业)供给城市建设用地;也可以制定差别化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通过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或个人对土地投资的影响,从而产生差别化的用地需求。因此,中央政府可以通过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差别化配置城市建设用地,从而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和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龙岗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区,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Moran’s I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用地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用地除园地保持增长外均逐渐减少,面积最大的林地是各类新增用地尤其是园地的主要土地来源;建设用地持续扩张,除林地外未利用土地是其主要来源,而在2000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大量侵占园地与耕地;各类用地均呈分散趋势;建设用地将成为主导用地类型,其余类型用地均显著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在规划影响下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园地在占有林地空间的同时被建设用地侵蚀,而短期呈现难以持续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土地逐渐成为宝贵资源,土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编写小城镇发展规划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还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集约用地,加强土地市场建设。本文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d)函数分析了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与集聚强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模型,重点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时间段内产业用地的集聚强度都要高于居住用地的集聚强度,说明居住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分散化,而产业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集聚。②土地利用格局显著影响居民的通勤行为,随着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密度的提升,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都明显缩短,说明居住在土地混合程度越高区域的居民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来优化通勤行为;个体属性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住房产权以及邻里特征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  相似文献   

8.
1.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建立合理的城乡产业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通过生产力的科学布局,建立与自身功能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至关重要。当前,从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看,要重点抓好产业规划工作。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十一五”计划的制定,编制出体现城乡统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布局对城市形态具有重大影响,也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以瑞典Jonkoping市为例,采用CLUE—S模型模拟不同交通情景下的城市发展动态变化。首先,基于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择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然后利用CLUE—S模型,在模型检验和参数验证的基础上,模拟未来25年不同交通情景下城市形态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可达性因子的选择对于改善用地类型的回归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道路类型和交通设施等级对各用地类型转换概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两种不同的交通规划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模拟发现,在未来交通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加,且在城市中心区交通发达的区域,城市呈现填空式拓展,新增加的城市用地分布比较集中;城市外围表现出较强的沿交通线的拓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互动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交通布局对城市形态具有重大影响,也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以瑞典J nk ping市为例,采用CLUE-S模型模拟不同交通情景下的城市发展动态变化。首先,基于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择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然后利用CLUE-S模型,在模型检验和参数验证的基础上,模拟未来25年不同交通情景下城市形态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可达性因子的选择对于改善用地类型的回归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道路类型和交通设施等级对各用地类型转换概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两种不同的交通规划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模拟发现,在未来交通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加,且在城市中心区交通发达的区域,城市呈现填空式拓展,新增加的城市用地分布比较集中;城市外围表现出较强的沿交通线的拓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互动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1.
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路径之一在于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合理评估区域产业情况,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决步骤。研究提出了产业的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概念,并应用于指导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综合成本包括了各行业的资源损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和附加环境成本。应用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概念。可以横向地、综合地评估区域内各产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并可作为环境方面的评估信息,与其他信息一并供决策者参考。研究以沙湾河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为例,介绍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概念的应用。结果显示,产业发展而带来的附加环境成本所占比重较大,这表明产业带来的人口生活污染影响,在评估区域产业结构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继续依靠征地来推进城镇化的增长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巨大(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可以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发展空间。集体建设用地的依法合理有序入市,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但目前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还面临抵押融资功能缺失、城乡规划体系不统一、集体组织治理结构改革滞后等问题。建议加大地方试验,形成完善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体系,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土地保护中存在着突破用地规划指标、片面和孤立保护土地、以异地植物代替本土植物、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地位不对等等问题,其根源是没有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城市发展无限性与土地利用有限性的关系。为了保持土地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变化的土地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寻找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核心功能。应该以土地的系统性和生境性作为土地的核心功能,建立基于这种核心功能的土地保护核心体系并加以严格保护。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出数量多、分布零散、利用粗放等问题,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束缚。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景下,亟需对其空间布局优化进行研究,以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科学管理。在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构建优化布局的四级等级体系,从微观上设计优化布局的三种模式:城乡融合型、中心村重构型和产业优先型。并在Mapgis软件支撑下,选择典型区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微观空间布局调整。  相似文献   

15.
张建春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1,21(5):600-604
利用马鞍山市1983、1996、2010年的土地详查、土地现状和土地规划数据,分析了马鞍山市1983—1996年以及1997-2010规划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及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通过相关分析揭示出:马鞍山市1983年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口增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划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因子是土地管理、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土地管理法的严格施行,将使今后我国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同程度的向着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技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因。技术进步可改变旅游产业结构外貌,改变旅游产业结构内部组分,提高旅游产业效率,强化旅游产业内部联系,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提升旅游产业组织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机制有利益驱动、技术溢出促动、制度催动等。促进技术进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应把握旅游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建立旅游企业技术进步促进机制,强化其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完善技术溢出机制促进旅游产业技术扩散,驱动旅游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加速人才培养与完善技术创新的产学研体系,强化技术进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智力基础与创新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城镇用地空间演化与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分析鱼岳镇城镇用地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城镇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同时存在城镇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的自我调节现象,反映了城镇用地发展中自组织与被组织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中的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被占用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斑块破碎度明显小于其他地类,新增城镇用地与减少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更多体现了一种有序扩张和无序缩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变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旅游产业作为新时期绿色经济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态势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文章运用我国30个省份1998—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GMM),实证检验了旅游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动态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和旅游产业集聚都存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衡现象,在加入了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能源强度、政府规制等控制变量后,旅游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整体上呈"U"型曲线关系,长期来看,旅游产业的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目前,应加强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促进旅游产业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2009年新疆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分析目前新疆地区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新疆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新驱动区域内生增长,以产业集聚提升产业优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努力构建低碳型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产业布局优化需要考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规划的经济积累水平、产业发展动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综合评价各地区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对影响产业布局合理化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程度差异较大,产业布局合理化的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现阶段产业布局的积累水平和产业发展动力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云南省的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而产业带动能力未能较好实现和反应在产业布局规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