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环境规制促进黄河流域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成果共享、环境保护4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标和分维度指标。进一步对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并通过2004—2017年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总体来看,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二者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目前,环境规制强度处于门槛值左侧,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对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助推作用;从分维度指标来看,环境规制有助于动力转换、结构升级以及成果共享,但对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说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进一步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上游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对高质量发展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中、下游地区环境规制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科学合理制定环境规制政策,为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路径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  申玉铭 《经济地理》2020,40(6):21-29
以黄河流域57个地级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相对发展率指数以及区位熵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各行业发展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服务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水平较高的仅有西安、济南、郑州、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且2007—2017年空间分异特征增强。②服务业发展增速缓慢,东中西部差距逐渐增大。③分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小幅提升,优于生活性服务业,内部行业中仅有金融业具有专业化优势。生活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有所下降,仅有文化、体育娱乐业具有专业化优势。总体上其专业化水平都亟待提升。④分区域来看,上游地区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应发挥其生态景观优势以生态旅游促进服务业发展,同时发挥呼包鄂兰西等城市的带动作用。中游地区资源优势显著,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是主要发展方向。下游地区金融业突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要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服务业发展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黄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持久兴盛的辉煌成就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滋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在"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下,党领导人民开创了黄河岁岁安澜的新篇章。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6.
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论文首先立足生态文明时代背景,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系统提出了基于“生态—空间—时间”的流域生态文明三维分析框架;然后系统识别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生态水资源承载、空间体系和历史预期与发展动能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最后从强化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补偿、优化黄河流域空间体系和培育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文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内涵,以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构建制造业高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生态位方法测度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位值。结果表明:(1)在各维度下,山东的生态位值居于前三。青海的创新发展维生态位居于第四,其他维度下的生态位值居于后三位。其他省份在不同维度下的生态位值各有变动,即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度在不同维度下有一定差异。(2)黄河流域下游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度较好。各省份应突出自身优势,同时发展新的增长动能,促进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对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39个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部凹陷态势,下游地区最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差;(2)黄河流域各类资源型城市发展差异较大;(3)黄河流域各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应因地制宜、推动"数智"转型并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重大,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黄河流域8个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构建分析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比价混合型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从黄河流域各个省份来看,经济增长和灌溉面积占比增加体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加,也就是说水资源承载力在各个年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省份来看,水资源承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山东、河南、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山西、青海。分年份来看,发现用水技术进步较大,但是产业结构在部分年份却朝着不利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方向变化,这在山西、内蒙古、甘肃表现更为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建议包括继续推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提高粮食、能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2016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中下游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中上游城市群;②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存在"中部塌陷",处于中部地区的中原和晋中城市群多个维度上低于东西部城市群;③城市群内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外围城市;④行政等级高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所处黄河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群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与空间协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对地市级人类活动施压、资源环境承压及两者关系相对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的人地关系类型保持不变,近1/5的地区趋于紧张;2017年高度紧张、轻度紧张的区域占21.18%,基本协调的区域占38.82%。从人地关系调控的客观条件看,黄河流域受到生态先天脆弱性与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与路径依赖问题对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甚至相对宽松的地区形成挑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诉求的实现将会进一步加重人类活动施压强度,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研究建议,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针对性处理。黄河流域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映射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应着力加强流域内部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建议采用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此驱动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助推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