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19 年2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战略指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和资源配置功能可以支持技术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开放型融合发...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湛江具有重大意义,湛江需要积极推进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因此需要加强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研究.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湛江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外部环境及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湛江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定优势及机遇,但也存在劣势和挑战.湛江要想更好地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主...  相似文献   

4.
5.
正许勤建议,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五市应密切合作。10月16日下午,在东莞召开的深莞惠经济圈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上,深圳市长许勤通报了深圳市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建设的进展情况。许勤说,深圳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扎实推进三市党政联席会议确定的重点事项,不断加强与汕尾、河源两市的合作,推动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取得新的  相似文献   

6.
沿海、湾区和城市群三种要素促进湾区经济成为开放经济中的最高形态。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创新主体高度集聚,产业体系完备,环境开放包容,具备了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现实基础。因此文章提出依托湾区城市群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串起多核联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多核联动的创新走廊,建立起能链接全球、影响全球的跨国研发与创新机构,进而推动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创新要素充分流动、现代产业高端集聚、创新创业生态完善、全球开放链接活跃的"世界一流创新大湾区"。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生态基础设施是提升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论文从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对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尤其是水环境问题;当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较为完善,能有效支撑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的政策、经济和教育优势,为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论文从多角度对大湾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助力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将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大湾区10个城市2007-2019年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水平、时空跃迁特征以及收敛性。研究发现,大湾区整体及各城市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基本实现从失调衰退区到协调过渡区的转化,具体可划分为4个等级层次;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协调耦合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收敛趋势,即最终收敛于同一稳态水平,且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流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创新生态系统协调耦合度起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丹  林珮帆 《新经济》2023,(9):47-58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粤港澳三地不断深化融合发展,跨境养老已然成为缓解大湾区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出路。尽管粤港澳三地已经出台了支持跨境养老的一系列政策,但粤港澳三地间在制度层面存在的较大差异仍是推进该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阻碍,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职责、养老服务行业相关标准以及医疗与福利的补贴制度。因此,需要探索制度衔接的有效突破口,将上述制度困局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逐个击破,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探索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空间发展理论和经济系统协调理论为基础支撑,以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协调模式为研究目标,探索出具有时序和空间特征的海洋经济协调模式,在时序上包括点域、点轴和网络型三个发展阶段,在空间上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中部、东部以及西部的海洋经济空间区域,并设计出各个区域的海洋产业体系及重点海洋产业,最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衔接的促进手段及方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分析,从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从政策、区位与交通、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文化资源、大数据产业、绿色农业等七个方面分析了贵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禀赋;从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科技创新、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贵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破坏性创新的创造性、破坏性、非竞争性及其与知识吸收的耦合性使其创新效率较强,破坏性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构建多维度量化指标,运用结构化面谈、信息编码等工具,考察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演绎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对其转型升级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势头"还不够大;模仿性创新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仍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破坏性创新互动性不显著。一方面,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应借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破坏性创新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作为新发展形势下的重要引擎,重构了社会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对居民的消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之一,蕴含巨大的数字消费潜能。本文从数字经济概念出发,阐释了数字经济时代下新型消费呈现出的新内涵,消费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和虚拟化,消费模式的网络化和平台化,以及消费模式呈现出的新型特点。进一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消费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坚实的数字经济基础,强劲的消费需求、消费能力,以及对网络消费的偏好性。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消费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消费未来的发展思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消费券释放内需潜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机制,推动数字消费可持续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发展理念,深化粤港澳合作新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粤港从过去单一的制造业合作模式发展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同时并举发展,稍后又是以服务业发展为主的合作模式.新时期除了继续完善原有效的合作模式外,还应当结合新要求,创新拓展更多的合作模式,如果说加强在一带一路,发展自由贸易区以及拓展粤港澳区域经济、教育等内容的合作是粤港澳合作发展的新模式,那么,新时期推出的大湾区建设则成为粤港澳合作发展中又一崭新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一国两制”为基本原则,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个子目标的10个细化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研究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大湾区城市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大湾区9市2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在3个子目标和综合水平表现方面均存在差异,综合水平总体呈现“引领型突出且较少,中等型较多且比较接近,偏低型不少且个别优势突出,湾区城市群互补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创新发展综合水平高低,将9市2区划分为引领型、中等型和偏低型3种类型进行分析,深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特点,可为协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单婧 《广东经济》2021,(1):70-77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大湾区城市间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及优势,文化同根同源是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文化产品与供给结构性失衡;"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特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不强等.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19.
以“一国两制”为基本原则,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个子目标的10个细化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研究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大湾区城市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大湾区9市2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在3个子目标和综合水平表现方面均存在差异,综合水平总体呈现“引领型突出且较少,中等型较多且比较接近,偏低型不少且个别优势突出,湾区城市群互补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创新发展综合水平高低,将9市2区划分为引领型、中等型和偏低型3种类型进行分析,深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特点,可为协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